Because it is unquantifiable and generally misunderstood by most traders and investors, psychology is the often overlooked intangible aspect of trading. Unlike the preci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used in technical analysis, we cannot easily reduce human behavior to a mathematical equation that can be plotted on a graph as a trend line or as a series of variables that we can examine in detail throughout history.
That said, much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s attempting to bring psychology more in line with mathematics for the precision that it gives to experimental methods. Mathematical methods are applied to behavioral science for the purpose of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human behavior according to a set of strict numerical criteria - the only stable benchmarks that allow comparison of behavior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from time to time. (To read more on behavioral finance, see Taking A Chance On Behavioral Finance, Understanding Investor Behavior and Mad Money ... Mad Market?)
In relation to trading and investing, we can consider two ver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psychology in the markets: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group psychology. Individual psychology obviously looks only at the behaviors of the single individual trader. (You can read more about this in Trading Psychology And Discipline.) Attempting to draw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actions of the herd, mass psychology (or group psychology or crowd behavior) examines how behavior of all investors exert an effect on a stock price (or option price or currency value).
The foundations of how crowd behavior relates to investing are rooted in the distant history,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famous Dutch tulip mania of investing folklore. Interestingly, the behavior of crowds is a paradoxical indicator when applied to stock markets. When most investors are in consensus and are driving the market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one naturally thinks that the consensus will continue ad infinitum and that the best trading decision is to follow the crowd. (For further reading, see The Madness Of Crowds and Trading Volume - Crowd Psychology.)
But history has proven exactly the opposite. When driven strongly by consensus, crowd behavior is actually a contrary indicator. When the consensus of the majority of investors or traders is strongest, the individual trader should do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 crowd is doing. The astute trader profits by doing quite the opposite of what, at first glance, seems logical. When the market is strongly bullish, the astute trader is ready to short the market. When the market is bearish, he or she gets ready to buy.
But you would not be faulted if you were to question this strategy of trading. How do I know that the contrary trade is not going to be exactly the wrong action? Mass psychology may continue to drive the tren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how can I expect to identify that exact magic moment, the single day or week, when the consensus indicator is strongest, the absolute best time that I should make my contrary mov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raders must realize that a consensus indicator is not meant to be an absolutely precise indicator. Market consensus should be used as a clue that a trading opportunity is afoot. It indicates that it is a good time to apply more detailed analyzes to particular stocks or currencies.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out if the trading opportunity is supported by technical analysis or momentum indicators.
But the second question that I raised is the more interesting one. How do I identify when the consensus is strongest? Several tools are used to help investors roughly identify the consensus of the market. Most of these tools tabulate a numerical consensus indicator on the basis of advisory opinions, signals from the press or signals from advertisers.
Advisory Opinion
The advisors of which I speak are ubiquitous newsletter writers who service their subscribers week-by-week or month-by-month by giving opinions 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arkets or individual stocks. Sources such as Investor's Intelligence and Market Vane poll these newsletters to track the bullishness or bearishness of the market. Even if the individual letter writers are blindly regurgitating whatever they hear in the media, these polling services, because they have developed special numerical figures to analyze these newsletters, can assign either a bullish or bearish value to each of the opinion letters. These services then tabulate the overall bullishness or bearishness of their entire universe of advisors. When this numerical value crosses a certain threshold, either a buy or a sell signal is issued. The signal is issued contrary to the balance of advisory opinion.
The Press
By their very nature, financial journalists are fence sitters. Financial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do not ever want to be wrong in their opinions, so they present reportage within their pages that is as innocuous and non-committal as is humanly possible. Journalists' fence sitting only disappears at the end of a long trend, when the balance of opinion amongst analysts, investors and the press has reached a strong consensus.
At this time, the press will jump firmly onto one side of the fence or the other, presenting strong opinions concerning the state of the market and its likely short-term direction. When journalists have jumped to one particular side of the fence, astute traders climb over the fence and position themselves on exactly the opposite side. Standing huddled as a group, the journalists look at the lone trader through the rungs of the fence with smug expressions on their faces.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however, the trader will be the only one with reason to exhibit any smugness once the markets change direction to his or her advantage and in exactly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o the predictions of journalists.
Advertisers
Take a look at a major business newspaper one day and see how many ads you can find for certain individual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such as real estate, commodities or certain types of equities. Chances are you will find several ads touting the investment potential of one particular investment or another. When you notice, for example, a large number of ads for the potential for appreciation in the price of gold, the price of gold is likely to be near its top. When the advertisers get together to scream 'buy', the astute trader walks very quickly to his or her terminal in order to hit the sell button.
Trading contrary to opinion is deadly effective because of the often-misunderstood axiom that much of living is based on the power of paradox. At the surface, many aspects of life and of investing, like the power of consensus trends, appear to be true and straightforward. But as we have seen, the herd is almost always wrong or at least late in jumping on the bandwagon. As we see time and again, both in the markets and in life in general, when the herd finally jumps aboard a trend, that trend has very nearly run its course.
The individual who is able to recognize the inherent paradox in crowd behavior is best able to capitalize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contradictory opportunities.
For more on consensus indicators, see Trading Psychology: Consensus Indicators - Part 2.
Consensus indicators may cause an astute trader to do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at first glance, the market is telling him or her to do. The best sources for getting a sense of consensus on the markets are investment newsletters, the press and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s. (For more about consensus indicators, see Trading Psychology: Consensus Indicators - Part 1.)
Despite their usefulness, however, consensus indicators aren't the only gauge of market psychology. There are many other groups of players with large stakes in the markets; these are professional investors and traders with much larger financial stakes than the ubiquitous (and noisy) market commentators and advisors. By virtue of the size of their financial commitments, these professionals are often considered better able to gauge the prospects for certain investment vehicles. (To read more on behavioral finance, see Taking A Chance On Behavioral Finance, Understanding Investor Behavior and Mad Money ... Mad Market?)
The activities of professional market players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commitment indicators, whereby a group is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its actual financial commitments to particular investment vehicles. Commitment indicators are applicable to most trading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ose found in equity markets and commodity exchanges.
There are several agencies that attempt to categorize the wide range of investment and trading professionals and measure their success (or lack thereof) against similar players. Let's take a look at some examples of commitment indicators applicable to commodity traders as well as those used to measure corporate insiders trading their companies' stocks.
Commodity Traders
The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 requires that big speculators (those who are long or short at least 100 contracts of corn or 300 contracts of the S&P 500 futures) report their positions on a daily basis. The CFTC compiles these reports into the weekly Commitment Of Traders Report.
The Commitment Of Traders Report divides all commodities traders into three groups: commercial traders, small speculators, and large speculators. Commercial traders are also knows as hedgers, as they are actually engaged in business activities where hedging on the futures or options markets is a normal course of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s.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hedgers can be enormously broad: hedgers may be stock traders who trade S&P 500 futures to hedge their stock portfolios or they may be large farming companies that hedge their summer's harvest with wheat futures.
Regardless of their trading activities, commercial traders are one of the few groups on any exchange that can legally trade on inside information. If our wheat farmer friend was the only one who knew that the summer's weather would wreak havoc on the nation's wheat crop (as if weather forecasts can be considered inside information!), he could legally insure the price of his anticipated crop by purchasing futures against the summer price of wheat. (For more about futures, see Futures Fundamentals and Becoming Fluent In Options On Futures.)
The individual trader who is not part of an exclusive group that might have inside information on his or her commodity of choice can still benefit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insiders by examining the open interest records of commercial traders. If the open interest (commitments) indicates a majority of long positions, then the individual trader may construe the open interest commitments to be the best indicator for writing a long contract for that particular commodity. (For further reading see, Discovering Open Interest - Part 1 and Part 2.)
This is a very significant point because commercial traders (hedgers) are one of the few groups on any stock, option, or commodity market to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trading success on an ongoing basis. The Commitment Of Traders Report is one publicly available document that is worth its weight in gold for the individual commodities trader.
But the story does not end at the long and short positions. The trader still does not know whether the long or short position is a hedge against ownership of a physical commodity. So the trader must then look at a newsletter called the Bullish Review, which measures current commitments against their historical norms. Only an extreme bullish reading on the Bullish Review would indicate uncommon bullishness of the commodity commitments; likewise, only an extreme bearish reading would indicate uncommon bearishness. (To learn more, check out Digging Deeper Into Bull And Bear Markets.)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that are mentioned in the Commitment Of Traders Report deserve a brief mention here, as well. Large speculators are considered noncommercial traders by the report because they meet the minimum number of contracts to be included on the report, but their futures contracts are not explicitly used for hedging in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Most of the large traders at present are commodity funds, which generally do not provide useful trad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ir poor long-term performance on the commodity markets. The small speculators are not considered reportable positions because they do not meet the minimum number of contracts for the report. Small speculators compose the balance of the masses, and their activities should probably not be considered a source of useful information.
Equity Traders
The equity markets' equivalent to the Commitment Of Traders Report is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 (SEC) Insider Trading Report. You will immediately notic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commercial trader of the futures market and the corporate insider of the stock market - the corporate insider is most likely to trade based on inside information of his or her company's business activities or his sense of his company's future prospects. Note that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discussion, inside information is not being referred to in the legal sense, but is simply referring to a corporate insider's general feeling over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his or her compan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eelings on his or her trading decisions for the company's stock. (For more on this, see Uncovering Insider Trading, Can Insiders Help You Make Better Trades? and When Insiders Buy, Should Investors Join Them?)
Insider buying and selling is tabulated by the SEC and released to the public once each month. While individual corporate insiders, when considered in aggregate, are notoriously poor market timers, more than three insiders buying or selling may just indicate the imminen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news (a gray area in legal terms). Insiders have been known to buy their own company's stock after severe market drops and to sell during a market rally when their stock is overpriced. Due to its imprecise nature, trading solely on the basis of an Insider Trading Report is probably not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but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useful wh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analysis.
Short Sale Ratio
A commitment indicator relating to stock exchange members is the short sale ratio, which measures not only shorting by members and specialists, but also total shorting on a particular exchange. The short sale ratio is typically broken into the member short sale ratio (members to total shorting) and the specialist short sale ratio (specialists to members). These ratio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to show stock market tops and bottoms, but they have lost some utility lately because of the predilection to arbitrage skews the results.
Odd Lot Activity
The odd lot sales ratio measures the ratio of odd lot sales (which trade less than 100 shares of stock at a time) to odd lot purchases. Greater odd lot selling indicates that the market is near the top; odd lot purchases mean the market is near the bottom. The odd lot activity ratio has also lost usefulness lately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not the least of which is that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has establishe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for odd lot orders, meaning that many professionals now trade in 99-share lots to ensure preferential fills for their orders. (For more about fill, see What order can I use to eliminate the chance of getting a bad fill?)
In conclusion, commitment indicators run the gamut from commodity trading to equity trading, but they are certainly most valuable when used to glean information about the actions of professional commodity traders. Commercial traders, or hedger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rare ability to execute successful trades over time, and, as such, their actions are some of the best models for the individual small trader to mimic.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乏味的英雄和有趣的坏蛋zz
幸运的是,世上好人比坏蛋多,但不幸的是,坏蛋往往比好人有
趣。坏蛋之有趣,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这一例子看出:一个中国人,当
他最有趣的时候,通常会被其女友、妻子或子女称为“坏蛋”。如果
他不是偶而有趣,而是常常有趣得像个“活宝”(这是个爱恨交加的
贬义词,没有一个英雄和领导愿意被称为“活宝”,其实他们根本不
配),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他是个“坏蛋”。这是为什么?我
不知道其他民族是否有这种现象。但我相信把有趣者称为“坏蛋”确
实暗寓着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价值观:有趣是不好的,至少是不被
主流文化所鼓励的,一个有趣的人在中国必定终生交不了好运──除
非他的有趣不仅是活宝级而且达到了国宝级,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帝
王的宫廷小丑。也就是说,除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没有人敢公开喜欢
有趣。士大夫们暗地里可以喜欢有趣和卖弄有趣,但公开的言论则一
律是抨击有趣。另一方面,除了得到帝王特许的宫廷小丑,只有帝王
才有权不分场合地公开展示自己的有趣。以最近的历史来说,在公开
场合最有趣的人无疑是毛泽东,只有他才有权肆无忌惮地嘻笑怒骂,
甚至在诗词中不避粗俗地喝令“不须放屁”。而普通人即使是国宝级
的活宝,在公开场合也一律只能“团结、紧张、严肃”,而丝毫不敢
“活泼”。而一切奉命的“活泼”,从忠字舞到革命相声,除了肉麻,
毫无有趣可言。
主旋律思想的长期独霸天下,最终会形成民族性或集体无意识。举
例来说,许多中国人对“美妻丑夫”这一极为正常的现象忿忿不平,
称之为“一朵鲜花插在牛粪里”。实际上,“美妻丑夫”只要是双方
自愿的,那么只有一个最简单也最合理的原因:丑夫是个有趣的人。
但如此简单的理由却为众多国人所不解,他们对“美妻丑夫”只有一
个解释:那丑夫一定是个坏蛋。由于自身的乏味且自居好人,他们就
把一切有趣者都视为坏蛋。中国人是道德感最强的民族,他们当然要
反对坏蛋,所以他们也要反对有趣,尽管他们也忍不住要偷偷地喜欢
有趣。
我年轻的时候,任何一部电影放映后,学生们总会模仿坏蛋。我
认为那不是因为“性本恶”的缘故,而是因为孩子都喜欢有趣,不喜
欢乏味。虽然中国的孩子是非观念特别强,看电影时总忘不了问“谁
是好人谁是坏人”,但如果坏蛋有趣而好人乏味,他们就会超越是非
去喜欢坏蛋,进而模仿坏蛋。记得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一个坏
蛋教唆孩子们别好好读书,教了他们一首儿歌:“糖儿甜,糖儿香,
吃吃玩玩喜洋洋;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导演的目的
显然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上坏蛋的当。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所有的孩子都记住了这首儿歌,连我这个“好学
生”也记住了这首颇为“有趣”的儿歌。现在再看这首儿歌,自然毫
无有趣之处,由此可见当年是个多么乏味的时代。那么我们中国现在
的电影和小说是否不再乏味了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据说现在的电影完全市场化了,其实不过是放映上的相对市场化
(创作上则远未作到真正的市场化),但即使这相对的市场化,也已
经使严肃有余、有趣不足的国产电影遭到了普遍的败绩,富有教育意
义的国产电影根本无法与好莱坞娱乐片抗衡。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银
幕“英雄”乃至文学“英雄”与过去一样一本正经,乏味得很;而好
莱坞的英雄却十分有趣──虽然坏蛋还是比好人有趣,但英雄却比坏
蛋更有趣。他们的坏蛋虽然比好人有趣,但由于贪欲、自私等精神上
的不自由,总比英雄要乏味得多。他们的好人(通常充当英雄的助手
或上司)由于循规蹈矩而古板乏味。由于循规蹈矩者必然缺乏思想上
的独创性,所以好人总是斗不过颇具独创性的坏蛋,并且还会好心办
坏事地给英雄添乱,阻挠英雄顺利地斗败坏蛋。他们的英雄却往往不
守纪律、不循规蹈矩由于不循规蹈矩,必然思想活跃、机灵有趣,关
键时刻就能独创性地大显神威,于是善最终战胜了恶。
而我们电影中的坏蛋、好人和英雄是这样的:坏蛋比好人“有趣”,
而好人比英雄“有趣”。坏蛋最有趣,英雄最乏味。这也许并非导演
和作家的初衷,却是客观事实。中国的导演决不肯让英雄有趣,英雄
总是所有角色中最古板最守纪律的,永远服从领导,永远照章办事,
永远立场坚定,永远斗志昂扬,永远不苟言笑,永远大义灭亲,永远
不通人情,永远没有人性的弱点;略微有趣一点的总是好人,也就是
与英雄意见不一的助手(而领导总是强作风趣以显得有魅力或有领导
艺术,比如让他开一些与民同乐、显示平易近人的乏味玩笑),但是
助手的有趣总是给英雄添乱,幸亏古板的英雄警惕性高加上本领高强
及时赶来救驾(当然一定是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之下),助手才没吃太
大的苦头,善终于战胜了恶──但乏味也同时战胜了有趣,因为最乏
味的英雄竟然战胜了最有趣的坏蛋(在一个乏味的故事中相对而言)。
由于我们的导演也要设法使电影对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既然不
能让英雄有趣,怎么办呢?导演就为次要角色添加点有趣,但由于自
身的乏味和鄙视有趣,所以这添加的有趣十分做作,完全吃力不讨好,
常常令人倒足胃口。添加有趣的方法之一与好莱坞一样:让好人添乱。
但好莱坞电影中的好人是用古板给有趣的英雄添乱,中国电影中的好
人则是用有趣来给古板的英雄添乱。两者在有趣与乏味的价值取向上
适相反对,方法也就正好相反。添加有趣的方法之二是丑化坏蛋。由
于一切丑化都是喜剧性的,在并非真正有趣的故事里,丑化就成了有
趣的代用品。颇为反讽的是,坏蛋只是因为被丑化,才产生了小丑式
的有趣。并且恰恰是坏蛋被丑化的地方,成了坏蛋有趣的地方。比如
说坏蛋的好色、贪吃、爱钱、各种怪癖、黑话、结巴、气急败坏、流
里流气等等,导演都加以重彩浓墨的丑化,但观众却从中看出了人性
的普遍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坏蛋被人性弱点毁掉本身,使坏蛋成
了“悲剧人物”,观众对之产生了深层的同情。对坏蛋的丑化足以使
之有趣,对英雄的美化则足以使之乏味。比如英雄的不好色、不贪吃、
不爱钱、毫无怪癖等种种不近人情,都与观众的自身好恶产生了极大
的心理距离──没有人愿意做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另外,由于
刻划坏蛋的坏可以无所顾忌,导演和作家的想象力得到了解放,他们
的有限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刻画英雄时由于惟恐犯忌,所以束
手束脚,创作上毫无自由可言,作家的竞技状态当然是最差的。因此
过于拔高英雄反而贬低了英雄,对英雄的美化恰恰是抽去了英雄的人
格魅力,使英雄变成了人见人厌的狗不理包子。况且我们的导演、作
家、或者导演作家的领导自身都极为乏味,他们把英雄固有的有趣强
行剥离,转移到另一个陪衬者身上去,由于是陪衬,就导致了:一、
有趣本身的弱化,即在整个故事中退居了次席;二、有趣的意义被逆
转,即有趣不是作为英雄战胜坏蛋的自身素质,而是成了给英雄添乱
的外在因素。结果,好莱坞英雄总是违抗古板上司的命令,但最终以
不落俗套的新奇方法战胜了坏蛋,而我们的英雄总是由于贯彻了领导
的英明决策并排除了有趣助手的帮倒忙而极为落套地战胜了坏蛋。
简而言之,在好莱坞电影里,比赛的是谁最有趣。好人是最乏味
的笨蛋,英雄是最有趣的捣蛋。古板的好人用乏味来添乱,结果次有
趣的坏蛋战胜了乏味的笨蛋,但最有趣的捣蛋战胜了次有趣的坏蛋。
有趣大获全胜,于是乏味的好人受到了教育,从此开始学习有趣。而
在中国电影中换了个个儿,比赛的是谁最乏味。好人是次有趣的捣蛋,
英雄是最乏味的笨蛋。捣蛋的好人用有趣来添乱,结果最有趣的坏蛋
打败了次有趣的捣蛋,但最乏味的笨蛋打败了最有趣的坏蛋。乏味大
获全胜,于是次有趣的好人受到了教育,从此开始学习乏味。
顺便一提,中国导演添加有趣的另一方法是让角色莫名其妙地笑,
有人说这是“戏不够,笑来凑”,我觉得应该是“趣不够,笑来凑”,
因为情节主干都是有限的,所谓有戏,就是有趣,因此凑戏也就是凑
趣。但稍懂一点有趣的人都知道,凑趣永远是乏味的,与真正的有趣
无缘。
因此毫不奇怪,我国的电影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各有一个奇
怪而突出的现象:最受欢迎的是反英雄的反派演员和非英雄的丑星。
反派演员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演英雄的主角。影片初映后,如果
正反两种角色一起在公开场合(比如电视综艺节目)亮相,反派演员
得到的喝彩声往往比主角多。事实上给“英雄”的掌声大多是礼仪性
的,常常需要主持人的提示,而给“坏蛋”的掌声倒是由衷的。进一
步验证这一结论的是,许多老片时隔甚久,观众早忘了基本剧情和主
演的姓名,但对其中的反派角色却记忆犹新,对其台词也能倒背如流。
连没看过老片的新一代都知道“情报处长”、“座山雕”、“刁德一”
乃至日本鬼子“鸠山”、“松井大队长”等等,但有多少人还记得当
年红极一时的“英雄”王心刚?仅用逆反心理是远远不能解释这一现
象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中,虚假的英雄相对淡出,反派演员的受
欢迎程度也相对减弱,但所谓的“中间人物”却以丑星的面目出现而
受到欢迎──虽然着所谓的“受欢迎”仅仅是相对于乏味英雄而言的,
与欧美电影中捣蛋英雄的受欢迎程度却不可同日而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教育意义”而牺牲有趣永远无法达
到目的。观众进电影院是来娱乐的,而决不是来受教育的。当年看电
影是集体组织的,不看不行,人们尚且只对并不真正有趣的反派角色寄
予最大热情(不过是饥不择食弄点代用品罢了),现在电影市场化了,
看不看国产电影没人强迫,而我们的电影观念(也就是何为艺术何为
真实)却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电影的处境,是不难逆料的。推而广
之,我们的小说甚至一切文学艺术的处境也大抵如此。
究其根本,因为中国人的理想模式(至少是官方钦定的模式)就
是贤良方正、不苟言笑,一苟言笑,就是玩世不恭。中国文化中一切
有趣的东西都被儒家主流文化加以无趣化,比如生动的神话要被历史
化,《山海经》中“夔一足”(有趣的独脚仙)被歪解为“有一个就
足够了”;而美妙的爱情也要被道德化,比如《诗经》中的“君子好
逑”被认为是表彰“后妃之德”。而道德虽然有益,但却是最乏味的
东西──只有道德狂才会认为道德(或曰名教)之中自有乐地。我并
不一般地反对一切道德,我反对的是道德狂的偏执。相反,我认为让
人们生活得有趣、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欢乐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使一
切按部就班只是统治的道德,而不是永恒的道德。正如正史只是帝王
将相的历史,传统道德只是帝王将相的道德,因此历史化、道德化乃
至历史癖、道德狂只能让统治者感到其乐无穷,而对人民来说只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单调和“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乏味。
一切有趣的东西几乎都不符合统治道德,一切有趣的东西都不利于长
治久安──但着只是乏味的冬烘脑袋才有的愚蠢想法,其实让人民有
趣根本无损于统治道德和长治久安。所以中国文学中最有趣最受民众
欢迎的小说、戏曲长期被官方打入另册(虽然道学家也要偷偷地“雪
夜灯下读禁书”)。中国历史上一切有趣的人,都被目为“玩世不恭”
──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一判词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它至今
还是一个人不被重用、甚至不被丈人接纳的最有力的理由。被鲁迅称
为最玩世不恭的中国小说《西游记》,由于有猴气,甚至不被列入四
大名著。只是因为有乏味的道学家视《金瓶梅》为洪水猛兽,才李代
桃僵地把它补入。但即便这部最玩世不恭的书也要为孙猴子的猴气加
上紧箍咒,因为中国只有皇帝可以有猴气。敌视有趣在中国有悠久的
传统,不完全是现代左祸所致,金庸之所以开中国文学之前无古人局
面,就因为他的作品空前地有趣。《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就被乃
师“君子剑”岳不群视为行止不端、毫无正经,在传统小说中,岳必
是英雄,而令狐则必是坏蛋。金庸的最后杰作《鹿鼎记》之所以伟大,
就是因为他让一个妓女之子、小油嘴韦小宝做了第一主角。这真是中
国文学中的一大创造。
由此可见,乏味英雄做主角的影视、小说令人气闷,既然生活中
得势得意的主角都是假正经的假道学,影视、小说中的英雄当然也只
能是假圣人,中国人的生活中鲜有“姑妄谈鬼”的苏东坡和“不亦快
哉”的金圣叹式人物,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中当然也就只有伪君子或乏
味的好人。要中国的小说和影视有趣,必须是中国的民众先开始追求
有趣,必须是中国的大部分丈人乐于接纳一个“玩世不恭”的女婿,
必须是中国的上司优先提拔一个“玩世不恭”的部下,必须是中国的
整个社会伦理不扼杀有趣、允许有趣,进而鼓励有趣。中国的影视和
小说中常常有高度的智慧,深刻的警句,但由于缺乏心态放松的真自
由精神,思想套在紧箍咒里,那么文学艺术就惟有呜呼哀哉。
实际上,具有幽默素质的中国人并不少,但这样的人可以娶一个
美丽的妻子,却不可能行大运,他们不能成为生活的主角,也成不了
文学中的主角──即使做了主角,也决不是英雄,而只是“中间人物”。
生活中既然是乏味的人盘踞要津,文学中当然也就只能如此。也就是
说,生活中乏味的人在唱主旋律,那么文学中当然也只能是乏味的人
唱主旋律。
更进一步,不难想象,乏味的作家高踞文坛、把持文坛,而有趣
的作家却只能在“文坛外”(虽然真正有趣的作家也羞于与乏味的作
家为伍);乏味的作品得大奖、受推荐、组织阅读观看;有趣的作品
在国外得奖,在国内却不能出版;有趣的电影在国外得奖,在国内却
不能放映……如是等等。有些作家“曲线救己”,先写些塑造乏味英
雄的乏味作品作为进身之阶,随后也想写写有趣,但他们知道英雄是
不允许有趣的,于是他们提倡大写“中间人物”,也就是让原来替英
雄做陪衬的有趣配角升做主角,中间人物既非坏蛋,也非英雄,无须
丑化和美化,因此允许一定程度的真实和有趣,但是各位看官可以想
见,既然有趣人物的身份如此之低(比如光棍、偷情汉、妓女、小妾
之类),读者还会有兴趣吗?读者看不到有趣,只见肉麻。所以“曲
线救己”也好,“曲线救文学”也罢,中间人物写了不少,艺术流水
线年产小说数百部、影视成千上万部集,但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依然躲
不过一个无情的判词:乏味。
趣。坏蛋之有趣,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这一例子看出:一个中国人,当
他最有趣的时候,通常会被其女友、妻子或子女称为“坏蛋”。如果
他不是偶而有趣,而是常常有趣得像个“活宝”(这是个爱恨交加的
贬义词,没有一个英雄和领导愿意被称为“活宝”,其实他们根本不
配),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他是个“坏蛋”。这是为什么?我
不知道其他民族是否有这种现象。但我相信把有趣者称为“坏蛋”确
实暗寓着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价值观:有趣是不好的,至少是不被
主流文化所鼓励的,一个有趣的人在中国必定终生交不了好运──除
非他的有趣不仅是活宝级而且达到了国宝级,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帝
王的宫廷小丑。也就是说,除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没有人敢公开喜欢
有趣。士大夫们暗地里可以喜欢有趣和卖弄有趣,但公开的言论则一
律是抨击有趣。另一方面,除了得到帝王特许的宫廷小丑,只有帝王
才有权不分场合地公开展示自己的有趣。以最近的历史来说,在公开
场合最有趣的人无疑是毛泽东,只有他才有权肆无忌惮地嘻笑怒骂,
甚至在诗词中不避粗俗地喝令“不须放屁”。而普通人即使是国宝级
的活宝,在公开场合也一律只能“团结、紧张、严肃”,而丝毫不敢
“活泼”。而一切奉命的“活泼”,从忠字舞到革命相声,除了肉麻,
毫无有趣可言。
主旋律思想的长期独霸天下,最终会形成民族性或集体无意识。举
例来说,许多中国人对“美妻丑夫”这一极为正常的现象忿忿不平,
称之为“一朵鲜花插在牛粪里”。实际上,“美妻丑夫”只要是双方
自愿的,那么只有一个最简单也最合理的原因:丑夫是个有趣的人。
但如此简单的理由却为众多国人所不解,他们对“美妻丑夫”只有一
个解释:那丑夫一定是个坏蛋。由于自身的乏味且自居好人,他们就
把一切有趣者都视为坏蛋。中国人是道德感最强的民族,他们当然要
反对坏蛋,所以他们也要反对有趣,尽管他们也忍不住要偷偷地喜欢
有趣。
我年轻的时候,任何一部电影放映后,学生们总会模仿坏蛋。我
认为那不是因为“性本恶”的缘故,而是因为孩子都喜欢有趣,不喜
欢乏味。虽然中国的孩子是非观念特别强,看电影时总忘不了问“谁
是好人谁是坏人”,但如果坏蛋有趣而好人乏味,他们就会超越是非
去喜欢坏蛋,进而模仿坏蛋。记得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一个坏
蛋教唆孩子们别好好读书,教了他们一首儿歌:“糖儿甜,糖儿香,
吃吃玩玩喜洋洋;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导演的目的
显然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上坏蛋的当。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所有的孩子都记住了这首儿歌,连我这个“好学
生”也记住了这首颇为“有趣”的儿歌。现在再看这首儿歌,自然毫
无有趣之处,由此可见当年是个多么乏味的时代。那么我们中国现在
的电影和小说是否不再乏味了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据说现在的电影完全市场化了,其实不过是放映上的相对市场化
(创作上则远未作到真正的市场化),但即使这相对的市场化,也已
经使严肃有余、有趣不足的国产电影遭到了普遍的败绩,富有教育意
义的国产电影根本无法与好莱坞娱乐片抗衡。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银
幕“英雄”乃至文学“英雄”与过去一样一本正经,乏味得很;而好
莱坞的英雄却十分有趣──虽然坏蛋还是比好人有趣,但英雄却比坏
蛋更有趣。他们的坏蛋虽然比好人有趣,但由于贪欲、自私等精神上
的不自由,总比英雄要乏味得多。他们的好人(通常充当英雄的助手
或上司)由于循规蹈矩而古板乏味。由于循规蹈矩者必然缺乏思想上
的独创性,所以好人总是斗不过颇具独创性的坏蛋,并且还会好心办
坏事地给英雄添乱,阻挠英雄顺利地斗败坏蛋。他们的英雄却往往不
守纪律、不循规蹈矩由于不循规蹈矩,必然思想活跃、机灵有趣,关
键时刻就能独创性地大显神威,于是善最终战胜了恶。
而我们电影中的坏蛋、好人和英雄是这样的:坏蛋比好人“有趣”,
而好人比英雄“有趣”。坏蛋最有趣,英雄最乏味。这也许并非导演
和作家的初衷,却是客观事实。中国的导演决不肯让英雄有趣,英雄
总是所有角色中最古板最守纪律的,永远服从领导,永远照章办事,
永远立场坚定,永远斗志昂扬,永远不苟言笑,永远大义灭亲,永远
不通人情,永远没有人性的弱点;略微有趣一点的总是好人,也就是
与英雄意见不一的助手(而领导总是强作风趣以显得有魅力或有领导
艺术,比如让他开一些与民同乐、显示平易近人的乏味玩笑),但是
助手的有趣总是给英雄添乱,幸亏古板的英雄警惕性高加上本领高强
及时赶来救驾(当然一定是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之下),助手才没吃太
大的苦头,善终于战胜了恶──但乏味也同时战胜了有趣,因为最乏
味的英雄竟然战胜了最有趣的坏蛋(在一个乏味的故事中相对而言)。
由于我们的导演也要设法使电影对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既然不
能让英雄有趣,怎么办呢?导演就为次要角色添加点有趣,但由于自
身的乏味和鄙视有趣,所以这添加的有趣十分做作,完全吃力不讨好,
常常令人倒足胃口。添加有趣的方法之一与好莱坞一样:让好人添乱。
但好莱坞电影中的好人是用古板给有趣的英雄添乱,中国电影中的好
人则是用有趣来给古板的英雄添乱。两者在有趣与乏味的价值取向上
适相反对,方法也就正好相反。添加有趣的方法之二是丑化坏蛋。由
于一切丑化都是喜剧性的,在并非真正有趣的故事里,丑化就成了有
趣的代用品。颇为反讽的是,坏蛋只是因为被丑化,才产生了小丑式
的有趣。并且恰恰是坏蛋被丑化的地方,成了坏蛋有趣的地方。比如
说坏蛋的好色、贪吃、爱钱、各种怪癖、黑话、结巴、气急败坏、流
里流气等等,导演都加以重彩浓墨的丑化,但观众却从中看出了人性
的普遍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坏蛋被人性弱点毁掉本身,使坏蛋成
了“悲剧人物”,观众对之产生了深层的同情。对坏蛋的丑化足以使
之有趣,对英雄的美化则足以使之乏味。比如英雄的不好色、不贪吃、
不爱钱、毫无怪癖等种种不近人情,都与观众的自身好恶产生了极大
的心理距离──没有人愿意做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另外,由于
刻划坏蛋的坏可以无所顾忌,导演和作家的想象力得到了解放,他们
的有限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刻画英雄时由于惟恐犯忌,所以束
手束脚,创作上毫无自由可言,作家的竞技状态当然是最差的。因此
过于拔高英雄反而贬低了英雄,对英雄的美化恰恰是抽去了英雄的人
格魅力,使英雄变成了人见人厌的狗不理包子。况且我们的导演、作
家、或者导演作家的领导自身都极为乏味,他们把英雄固有的有趣强
行剥离,转移到另一个陪衬者身上去,由于是陪衬,就导致了:一、
有趣本身的弱化,即在整个故事中退居了次席;二、有趣的意义被逆
转,即有趣不是作为英雄战胜坏蛋的自身素质,而是成了给英雄添乱
的外在因素。结果,好莱坞英雄总是违抗古板上司的命令,但最终以
不落俗套的新奇方法战胜了坏蛋,而我们的英雄总是由于贯彻了领导
的英明决策并排除了有趣助手的帮倒忙而极为落套地战胜了坏蛋。
简而言之,在好莱坞电影里,比赛的是谁最有趣。好人是最乏味
的笨蛋,英雄是最有趣的捣蛋。古板的好人用乏味来添乱,结果次有
趣的坏蛋战胜了乏味的笨蛋,但最有趣的捣蛋战胜了次有趣的坏蛋。
有趣大获全胜,于是乏味的好人受到了教育,从此开始学习有趣。而
在中国电影中换了个个儿,比赛的是谁最乏味。好人是次有趣的捣蛋,
英雄是最乏味的笨蛋。捣蛋的好人用有趣来添乱,结果最有趣的坏蛋
打败了次有趣的捣蛋,但最乏味的笨蛋打败了最有趣的坏蛋。乏味大
获全胜,于是次有趣的好人受到了教育,从此开始学习乏味。
顺便一提,中国导演添加有趣的另一方法是让角色莫名其妙地笑,
有人说这是“戏不够,笑来凑”,我觉得应该是“趣不够,笑来凑”,
因为情节主干都是有限的,所谓有戏,就是有趣,因此凑戏也就是凑
趣。但稍懂一点有趣的人都知道,凑趣永远是乏味的,与真正的有趣
无缘。
因此毫不奇怪,我国的电影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各有一个奇
怪而突出的现象:最受欢迎的是反英雄的反派演员和非英雄的丑星。
反派演员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演英雄的主角。影片初映后,如果
正反两种角色一起在公开场合(比如电视综艺节目)亮相,反派演员
得到的喝彩声往往比主角多。事实上给“英雄”的掌声大多是礼仪性
的,常常需要主持人的提示,而给“坏蛋”的掌声倒是由衷的。进一
步验证这一结论的是,许多老片时隔甚久,观众早忘了基本剧情和主
演的姓名,但对其中的反派角色却记忆犹新,对其台词也能倒背如流。
连没看过老片的新一代都知道“情报处长”、“座山雕”、“刁德一”
乃至日本鬼子“鸠山”、“松井大队长”等等,但有多少人还记得当
年红极一时的“英雄”王心刚?仅用逆反心理是远远不能解释这一现
象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中,虚假的英雄相对淡出,反派演员的受
欢迎程度也相对减弱,但所谓的“中间人物”却以丑星的面目出现而
受到欢迎──虽然着所谓的“受欢迎”仅仅是相对于乏味英雄而言的,
与欧美电影中捣蛋英雄的受欢迎程度却不可同日而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教育意义”而牺牲有趣永远无法达
到目的。观众进电影院是来娱乐的,而决不是来受教育的。当年看电
影是集体组织的,不看不行,人们尚且只对并不真正有趣的反派角色寄
予最大热情(不过是饥不择食弄点代用品罢了),现在电影市场化了,
看不看国产电影没人强迫,而我们的电影观念(也就是何为艺术何为
真实)却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电影的处境,是不难逆料的。推而广
之,我们的小说甚至一切文学艺术的处境也大抵如此。
究其根本,因为中国人的理想模式(至少是官方钦定的模式)就
是贤良方正、不苟言笑,一苟言笑,就是玩世不恭。中国文化中一切
有趣的东西都被儒家主流文化加以无趣化,比如生动的神话要被历史
化,《山海经》中“夔一足”(有趣的独脚仙)被歪解为“有一个就
足够了”;而美妙的爱情也要被道德化,比如《诗经》中的“君子好
逑”被认为是表彰“后妃之德”。而道德虽然有益,但却是最乏味的
东西──只有道德狂才会认为道德(或曰名教)之中自有乐地。我并
不一般地反对一切道德,我反对的是道德狂的偏执。相反,我认为让
人们生活得有趣、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欢乐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使一
切按部就班只是统治的道德,而不是永恒的道德。正如正史只是帝王
将相的历史,传统道德只是帝王将相的道德,因此历史化、道德化乃
至历史癖、道德狂只能让统治者感到其乐无穷,而对人民来说只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单调和“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乏味。
一切有趣的东西几乎都不符合统治道德,一切有趣的东西都不利于长
治久安──但着只是乏味的冬烘脑袋才有的愚蠢想法,其实让人民有
趣根本无损于统治道德和长治久安。所以中国文学中最有趣最受民众
欢迎的小说、戏曲长期被官方打入另册(虽然道学家也要偷偷地“雪
夜灯下读禁书”)。中国历史上一切有趣的人,都被目为“玩世不恭”
──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一判词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它至今
还是一个人不被重用、甚至不被丈人接纳的最有力的理由。被鲁迅称
为最玩世不恭的中国小说《西游记》,由于有猴气,甚至不被列入四
大名著。只是因为有乏味的道学家视《金瓶梅》为洪水猛兽,才李代
桃僵地把它补入。但即便这部最玩世不恭的书也要为孙猴子的猴气加
上紧箍咒,因为中国只有皇帝可以有猴气。敌视有趣在中国有悠久的
传统,不完全是现代左祸所致,金庸之所以开中国文学之前无古人局
面,就因为他的作品空前地有趣。《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就被乃
师“君子剑”岳不群视为行止不端、毫无正经,在传统小说中,岳必
是英雄,而令狐则必是坏蛋。金庸的最后杰作《鹿鼎记》之所以伟大,
就是因为他让一个妓女之子、小油嘴韦小宝做了第一主角。这真是中
国文学中的一大创造。
由此可见,乏味英雄做主角的影视、小说令人气闷,既然生活中
得势得意的主角都是假正经的假道学,影视、小说中的英雄当然也只
能是假圣人,中国人的生活中鲜有“姑妄谈鬼”的苏东坡和“不亦快
哉”的金圣叹式人物,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中当然也就只有伪君子或乏
味的好人。要中国的小说和影视有趣,必须是中国的民众先开始追求
有趣,必须是中国的大部分丈人乐于接纳一个“玩世不恭”的女婿,
必须是中国的上司优先提拔一个“玩世不恭”的部下,必须是中国的
整个社会伦理不扼杀有趣、允许有趣,进而鼓励有趣。中国的影视和
小说中常常有高度的智慧,深刻的警句,但由于缺乏心态放松的真自
由精神,思想套在紧箍咒里,那么文学艺术就惟有呜呼哀哉。
实际上,具有幽默素质的中国人并不少,但这样的人可以娶一个
美丽的妻子,却不可能行大运,他们不能成为生活的主角,也成不了
文学中的主角──即使做了主角,也决不是英雄,而只是“中间人物”。
生活中既然是乏味的人盘踞要津,文学中当然也就只能如此。也就是
说,生活中乏味的人在唱主旋律,那么文学中当然也只能是乏味的人
唱主旋律。
更进一步,不难想象,乏味的作家高踞文坛、把持文坛,而有趣
的作家却只能在“文坛外”(虽然真正有趣的作家也羞于与乏味的作
家为伍);乏味的作品得大奖、受推荐、组织阅读观看;有趣的作品
在国外得奖,在国内却不能出版;有趣的电影在国外得奖,在国内却
不能放映……如是等等。有些作家“曲线救己”,先写些塑造乏味英
雄的乏味作品作为进身之阶,随后也想写写有趣,但他们知道英雄是
不允许有趣的,于是他们提倡大写“中间人物”,也就是让原来替英
雄做陪衬的有趣配角升做主角,中间人物既非坏蛋,也非英雄,无须
丑化和美化,因此允许一定程度的真实和有趣,但是各位看官可以想
见,既然有趣人物的身份如此之低(比如光棍、偷情汉、妓女、小妾
之类),读者还会有兴趣吗?读者看不到有趣,只见肉麻。所以“曲
线救己”也好,“曲线救文学”也罢,中间人物写了不少,艺术流水
线年产小说数百部、影视成千上万部集,但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依然躲
不过一个无情的判词:乏味。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
蕭瀚
荒冷蕭蕭大地間,草原昏慘暗無天。
灰毛綠眼利爪牙,雄哉壯麗大灰狼。
奔殺千里血海長,宰喫慢跑小肥羊。
從此草原定天地,一尊權威我灰狼。
一天午後有驕陽,召集草原萬萬羊。
狼頭主席臺中坐,一副威嚴把話講。
“草原流血危機深,破壞安寧有敵人
為給羊群謀利益,和平維護要苦爭。”
“羊民不妨多提議,若是敵羊就咬斃。
諸羊定要把眼睜,各類羊群要牢記。”
勞累揭發幾十天,羊中揪出大羊奸。
狼頭宣佈要嚴辦,字字血淚群羊癲。
山羊作風有問題,首當其衝關禁閉。
黃羊肉嫩調和派,宰殺理由通外敵。
成都麻羊搞宗派,危及草原遽捕逮。
馬頭山羊不長角,馬化草原這回栽。
草原大部是綿羊,全狼上下很欣賞。
羊民感念狼家園,萬眾一心跟著狼。
經過草原大清洗,狼頭滿意心中喜。
為了高枕並無憂,打消綿羊新疑慮。
狼頭召集狼家會,綿羊代表兩千對。
全票選出狼領袖,美酒萬樽狼萬歲。
狼頭呼喚眾綿羊,你們都是我的娘。
從此生活日日好。草原穩定靠灰狼。
綿羊感動淚如雨,灰狼耿耿通心曲,
咱羊定要緊跟他,萬千行動聽狼語。
狼頭選中幾頭羊,按照狼心去培養。
草原管理大功成,從此四方喜洋洋。
溪水長長煦煦風,草原高掛狼家燈。
綿羊日日下狼鍋,美好生活日日增。
2007年3月11日於追遠堂
蕭瀚
荒冷蕭蕭大地間,草原昏慘暗無天。
灰毛綠眼利爪牙,雄哉壯麗大灰狼。
奔殺千里血海長,宰喫慢跑小肥羊。
從此草原定天地,一尊權威我灰狼。
一天午後有驕陽,召集草原萬萬羊。
狼頭主席臺中坐,一副威嚴把話講。
“草原流血危機深,破壞安寧有敵人
為給羊群謀利益,和平維護要苦爭。”
“羊民不妨多提議,若是敵羊就咬斃。
諸羊定要把眼睜,各類羊群要牢記。”
勞累揭發幾十天,羊中揪出大羊奸。
狼頭宣佈要嚴辦,字字血淚群羊癲。
山羊作風有問題,首當其衝關禁閉。
黃羊肉嫩調和派,宰殺理由通外敵。
成都麻羊搞宗派,危及草原遽捕逮。
馬頭山羊不長角,馬化草原這回栽。
草原大部是綿羊,全狼上下很欣賞。
羊民感念狼家園,萬眾一心跟著狼。
經過草原大清洗,狼頭滿意心中喜。
為了高枕並無憂,打消綿羊新疑慮。
狼頭召集狼家會,綿羊代表兩千對。
全票選出狼領袖,美酒萬樽狼萬歲。
狼頭呼喚眾綿羊,你們都是我的娘。
從此生活日日好。草原穩定靠灰狼。
綿羊感動淚如雨,灰狼耿耿通心曲,
咱羊定要緊跟他,萬千行動聽狼語。
狼頭選中幾頭羊,按照狼心去培養。
草原管理大功成,從此四方喜洋洋。
溪水長長煦煦風,草原高掛狼家燈。
綿羊日日下狼鍋,美好生活日日增。
2007年3月11日於追遠堂
说高贵
说高贵
萧瀚
俄国十二月党人举事失败,许多农奴不理解:“老爷们为什么要造反,是想当鞋匠吗?”由于缺乏教育,这些农奴不明白这是一种高贵。
夏绿蒂.科黛刺杀马拉以后,被处于极刑,法国民众在街上向她扔西红柿、石头,侮辱她蹂躏她,就在被断头之后,还有人对她的头颅扇耳光,这些猥琐的人也不知何为高贵。
张自忠在与敌军拼杀到枪尽弹绝之后,被日军杀害,日军向他敬以军礼,这些敬礼的日军是在向高贵致敬,哪怕它出现在自己敌人的身上,这些日军懂得什么是高贵。
愚昧的时代,愚昧的国度,愚昧的人拒绝、排斥高贵,在他们眼里,高贵是对他们猥琐的伤害,优秀是对他们平庸的谴责。
高贵,从本质上说,从来与出身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与权力无关,它只与人格有关。无怪乎雨果笔下的高贵,常常是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而不是有地位有权势的那些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无权无钱无势的梅斯金公爵,被人讥为白痴,但他却是最高贵的人。
然而,高贵,确实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在一个长期浸透了奴化教育的国度。当无论对错,孩子必须服从父母,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年轻人必须服从老年人,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员工必须服从老板……的时候,高贵几乎就从生活中被删除。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没有哲学——也就是缺乏对超越性真理的追求,只有日常伦理的言说。这批评很到位。好在《论语》中也还有一些能够培养高贵品格的教义,中国文化除了《论语》,也还有更多精彩高贵的思想。所以,历代中国自然也还有无数高贵的人格,值得我们回味——“蹈海鲁连不帝秦”;东汉严庄、周党,不向光武帝下跪;明末黄宗羲,18岁千里追杀仇人;孙奇逢举茶壶而笑对清军,仿如无事;谭嗣同为改革赴死;……这些都是高贵。
高贵从来与对真理的追求连在一起,它不可能离对真理的追求100码以上。亚里斯多德所谓“吾愛吾师,更愛真理”,便是一种高贵,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必然给人高贵。在那个国家精神病时代,举世缄默林昭独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便是高贵。
可见,高贵,几乎总是和勇敢连在一起。而勇敢也从来和诚实连在一起,做不到诚实的人,必然是猥琐的,不可能坦然,不可能坦荡,也就失去了勇敢的基础。什么是勇敢?勇敢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勇敢就是遇事该担当的时候不逃避,勇敢就是举世谀词的时候,遵循自己的良心敢于不说假话,即使不敢说真话,也敢保持沉默。托马斯.莫尔为了自己的信仰,与国王决裂,即使被关在伦敦塔,即使被处死,他也不改变信仰;林昭的精神穿越了整个时代,超越了整整几代中国人,她没有给那个丑恶的时代留下半点妥协,这是罕见的高贵。
高贵总是和独立连在一起,在那些依附性人格,你是见不到什么高贵的。你怎么可能在奴才的身上见到高贵?你可能在奴隶身上见到高贵,比如斯巴达克斯,但你绝无可能在奴才身上见到高贵。
高贵的人格必是自由的人格,任何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品格,都不可能和高贵沾边,你能从专制者身上见到高贵吗?不,你只能见到蛮横!你能从奴才身上见到高贵吗?不,你只能见到猥琐!
高贵的人格必是具有平等精神的,即使在各个不同时期,人们理解平等的观念不同,至少高贵的人格在其本阶级内部,具有平等精神。高贵的人格,必是不卑不亢的,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权势、财富而尊敬或鄙视,只会因为他人的人格而赞赏或睥睨。在当代,从全球范围来看,平等精神已经深入时代骨髓,但是大量国人还远做不到实践平等精神。所以,我们到处可以见到那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满脸谄笑点头哈腰的人,而这两种品性一般是同一种人的表现方式,只看场景不同,而随时转换态度,如蒙田所说,趾高气扬和摇尾乞怜是一回事,一点没错。
当代中国一个可笑的现象是,许多人自己没有尊重他人的习惯,却要求别人必须尊重自己。就是在网络论坛里也一样,不少人自己可以随便侮慢别人,却不许别人反击,这都什么逻辑!这些人本质上都既是专制者,也是懦夫。他们只能对无权无势者耍横,见了有权有钱有势的,可能就是一副满脸堆笑的丑态。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里有一项所谓唾面自干的“和稀泥为贵”,我不觉得有什么可贵的。我宁愿欣赏动辄拉开架势要打架的草莽之徒——例如《静静的顿河》里那些彪悍的哥萨克人,也瞧不起动辄退避三舍的懦夫。我至今对西方历史上的决斗心向往之,无论马克思还是韦伯,不都是带着刀疤从大学毕业的吗?那是人的尊严受到侵犯之后得不到理所当然的道歉之后,应有的反应。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死于决斗,如果不是能够决斗的勇士,他们就不可能有辉煌的文学成就,他们人格的高度决定了他们艺术成就的高度。
高贵从来不是天生的,追寻它是一个过程。我上述对决斗的赞许,只适用于青壮年时期,我们不能想象过了40岁之后,马克思或者韦伯还跟人决斗。正如康德所说,到了中年之后得有真正的崇高人格。因此,面对羞辱与侵凌,以大气的沉默对待,是一种更高的高贵,既超越了胆怯的逃避,又超越了好勇斗狠。托尔斯泰发神经,要和屠格涅夫决斗,那一年他33岁,屠格涅夫43岁,屠格涅夫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决斗的挑战,这正是更高的高贵,他宽容了托尔斯泰的胡闹——最后,他们不是和解了吗?否则,屠格涅夫如果也陪着发神经,世界文坛上弄不好就要失去一位伟人——无论他们俩谁死。
高贵的人格,理当表现在生活各个领域,许多情况下,追求高贵的人,发现自己不得不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虽然特立独行未必都是高贵的,但高贵的行为常常是特立独行的,尤其在那些环境恶劣的社会中。一个人按照内在的良心要求去做事的时候,倘若与环境格格不入,与周围的和稀泥格格不入,伊就会变成别人眼里的特立独行者。世上本无巨人,只因站着的人太少,坐着甚或跪着的人太多的缘故。所有的崇拜都是因为误会,就是因为坐着或者跪着的人,无法理解站着的人。
当克里斯朵夫为自己一年里又失恋,又没长进而痛哭的时候,他的高特弗列特舅舅告诫他不要想当英雄,所谓英雄,无非就是做好每天事情的人,而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没能成为英雄,是因为无法做好每天的事情。罗曼罗兰借助高脱弗烈特舅舅之口,说出了一个最浅显但也最重要的真理:人格的修炼是点滴的,是漫长的,是不留心就看不见的;但这种修炼一定是认真的,不姑息,不拖泥带水的。据说列宁的办公桌下没有抽屉,因为他每天都处理完该处理的事情,不留到第二天。我不赞成列宁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实践,但他的工作方式确实很了不起——无论他成就的事业是否邪恶,这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这与高贵人格的修炼,在道理上是互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紧紧围绕着日常家族伦理的规训,而缺乏与追求真理相关的生活态度,这就导致了大量生活内容,往往会在与真正的独立人格无关的领域里下功夫,因此不能有效地培养高贵人格。例如,所谓的为官之道,是官场见风使舵、仓皇自保、争风邀宠的厚黑伎俩培训;为人之道,则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稀泥,或者干脆就是媚上欺下的贱骨头保命哲学。生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遭到围剿。
这样的生存方式,因为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习惯,就只能被裹挟在三姑六婆、三伯六公的人际关系之中,也就没有基本的超越性,无法跳离生活本身,居高临下看待自己,也就丧失了人格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正是中国产生不了《神曲》,产生不了《浮士德》这种以追求真理为主题的深刻史诗的原因。
这种生活态度,能培养出什么人格?占小便宜、依赖、低能、怯懦、虚伪、盲目、狡诈、冷漠、霸道、媚权、媚势、媚俗……,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善美愛,没有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义,简而言之,与高贵无缘!这种人格培育的结果,就是它可以让人服从权势,服从金钱,服从物质利益,却不会服从真理。在这样的生活里,与真理有何关系?与人格有何关系?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培养人格,还不如说是灭杀人格;与其说是培养,还不如说是戕害摧残!
高贵,总是和真理连在一起,和独立的品格,和对自由、平等、博愛,和对真善美愛一切美好的品质相关。
古今中外,从历史上,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案例,有权有钱有势的人未必高贵,甚至还常常是人格低贱者;而无权无钱无势的人,却可能是高贵者,他们可能被人们抛弃、蔑视、凌辱,甚至被送进牢房,活埋在地下,但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他们是高贵者。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说的便是高贵。
虽然权力、金钱、地位,都可能会对培养高贵的人格产生良性影响(例如各个国家历史上的贵族阶层对自己子女的培养),但它不是必然的。无权、无钱、无势,可能会影响高贵人格的培养,例如贫民窟里不易培养出高贵人格,但也不是必然的。可见,没有一条与高贵相关的道路,其目的地是金钱、权势和地位。
在正常社会里,后三者应当是高贵人格的等量等质产品或者干脆就是副产品,而在不正常社会里,后三者往往是绝大部分人的终极人生目的,于是这种表面的浮华也就常常成为人格匮乏的遮羞布。如果人们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当成高贵,那么高贵之神永远不可能青睐他们。比尔.盖茨是全世界首富,但是他的高贵不在于他是首富,而在于他的努力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福祉,更在于他成为首富之后,以自己的财富几乎无保留地回报给这个社会,这才是他的高贵之处。
与一切美德一样,高贵,既是人格修炼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习得的知识。追求高贵的人格,需要向真、向善、向美、向愛,需要关于高贵人格的修炼知识,需要关于自由、平等、宽容、博愛、公平、正义,这些最基本的文明的价值观,需要日常生活里无微不至地实践诸如诚实、勇敢、正直、公正、尊重、慈悲等基本行为方式,并且关注、留心、实践、反思与总结、提炼、再实践、再提炼,……它是一个漫长、不断上升的过程。否则,没有这一切,高贵,就不可能。
无疑,这样的人格修炼要付出许多代价,尤其在整个蔑视高贵的环境中,这样的人格修炼会比在那些有较好的环境中付出更高的代价。然而,真有追求高贵之心的人,必须配以追求高贵之行。一旦有了这样的追求,就得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切可能的磨难。
美好的彼岸,从来不会自动展开,需要人们用坚定的心力、念力与行力,用辛勤的血汗去换取。
2008年8月20日於追遠堂
萧瀚
俄国十二月党人举事失败,许多农奴不理解:“老爷们为什么要造反,是想当鞋匠吗?”由于缺乏教育,这些农奴不明白这是一种高贵。
夏绿蒂.科黛刺杀马拉以后,被处于极刑,法国民众在街上向她扔西红柿、石头,侮辱她蹂躏她,就在被断头之后,还有人对她的头颅扇耳光,这些猥琐的人也不知何为高贵。
张自忠在与敌军拼杀到枪尽弹绝之后,被日军杀害,日军向他敬以军礼,这些敬礼的日军是在向高贵致敬,哪怕它出现在自己敌人的身上,这些日军懂得什么是高贵。
愚昧的时代,愚昧的国度,愚昧的人拒绝、排斥高贵,在他们眼里,高贵是对他们猥琐的伤害,优秀是对他们平庸的谴责。
高贵,从本质上说,从来与出身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与权力无关,它只与人格有关。无怪乎雨果笔下的高贵,常常是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而不是有地位有权势的那些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无权无钱无势的梅斯金公爵,被人讥为白痴,但他却是最高贵的人。
然而,高贵,确实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在一个长期浸透了奴化教育的国度。当无论对错,孩子必须服从父母,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年轻人必须服从老年人,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员工必须服从老板……的时候,高贵几乎就从生活中被删除。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没有哲学——也就是缺乏对超越性真理的追求,只有日常伦理的言说。这批评很到位。好在《论语》中也还有一些能够培养高贵品格的教义,中国文化除了《论语》,也还有更多精彩高贵的思想。所以,历代中国自然也还有无数高贵的人格,值得我们回味——“蹈海鲁连不帝秦”;东汉严庄、周党,不向光武帝下跪;明末黄宗羲,18岁千里追杀仇人;孙奇逢举茶壶而笑对清军,仿如无事;谭嗣同为改革赴死;……这些都是高贵。
高贵从来与对真理的追求连在一起,它不可能离对真理的追求100码以上。亚里斯多德所谓“吾愛吾师,更愛真理”,便是一种高贵,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必然给人高贵。在那个国家精神病时代,举世缄默林昭独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便是高贵。
可见,高贵,几乎总是和勇敢连在一起。而勇敢也从来和诚实连在一起,做不到诚实的人,必然是猥琐的,不可能坦然,不可能坦荡,也就失去了勇敢的基础。什么是勇敢?勇敢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勇敢就是遇事该担当的时候不逃避,勇敢就是举世谀词的时候,遵循自己的良心敢于不说假话,即使不敢说真话,也敢保持沉默。托马斯.莫尔为了自己的信仰,与国王决裂,即使被关在伦敦塔,即使被处死,他也不改变信仰;林昭的精神穿越了整个时代,超越了整整几代中国人,她没有给那个丑恶的时代留下半点妥协,这是罕见的高贵。
高贵总是和独立连在一起,在那些依附性人格,你是见不到什么高贵的。你怎么可能在奴才的身上见到高贵?你可能在奴隶身上见到高贵,比如斯巴达克斯,但你绝无可能在奴才身上见到高贵。
高贵的人格必是自由的人格,任何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品格,都不可能和高贵沾边,你能从专制者身上见到高贵吗?不,你只能见到蛮横!你能从奴才身上见到高贵吗?不,你只能见到猥琐!
高贵的人格必是具有平等精神的,即使在各个不同时期,人们理解平等的观念不同,至少高贵的人格在其本阶级内部,具有平等精神。高贵的人格,必是不卑不亢的,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权势、财富而尊敬或鄙视,只会因为他人的人格而赞赏或睥睨。在当代,从全球范围来看,平等精神已经深入时代骨髓,但是大量国人还远做不到实践平等精神。所以,我们到处可以见到那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满脸谄笑点头哈腰的人,而这两种品性一般是同一种人的表现方式,只看场景不同,而随时转换态度,如蒙田所说,趾高气扬和摇尾乞怜是一回事,一点没错。
当代中国一个可笑的现象是,许多人自己没有尊重他人的习惯,却要求别人必须尊重自己。就是在网络论坛里也一样,不少人自己可以随便侮慢别人,却不许别人反击,这都什么逻辑!这些人本质上都既是专制者,也是懦夫。他们只能对无权无势者耍横,见了有权有钱有势的,可能就是一副满脸堆笑的丑态。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里有一项所谓唾面自干的“和稀泥为贵”,我不觉得有什么可贵的。我宁愿欣赏动辄拉开架势要打架的草莽之徒——例如《静静的顿河》里那些彪悍的哥萨克人,也瞧不起动辄退避三舍的懦夫。我至今对西方历史上的决斗心向往之,无论马克思还是韦伯,不都是带着刀疤从大学毕业的吗?那是人的尊严受到侵犯之后得不到理所当然的道歉之后,应有的反应。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死于决斗,如果不是能够决斗的勇士,他们就不可能有辉煌的文学成就,他们人格的高度决定了他们艺术成就的高度。
高贵从来不是天生的,追寻它是一个过程。我上述对决斗的赞许,只适用于青壮年时期,我们不能想象过了40岁之后,马克思或者韦伯还跟人决斗。正如康德所说,到了中年之后得有真正的崇高人格。因此,面对羞辱与侵凌,以大气的沉默对待,是一种更高的高贵,既超越了胆怯的逃避,又超越了好勇斗狠。托尔斯泰发神经,要和屠格涅夫决斗,那一年他33岁,屠格涅夫43岁,屠格涅夫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决斗的挑战,这正是更高的高贵,他宽容了托尔斯泰的胡闹——最后,他们不是和解了吗?否则,屠格涅夫如果也陪着发神经,世界文坛上弄不好就要失去一位伟人——无论他们俩谁死。
高贵的人格,理当表现在生活各个领域,许多情况下,追求高贵的人,发现自己不得不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虽然特立独行未必都是高贵的,但高贵的行为常常是特立独行的,尤其在那些环境恶劣的社会中。一个人按照内在的良心要求去做事的时候,倘若与环境格格不入,与周围的和稀泥格格不入,伊就会变成别人眼里的特立独行者。世上本无巨人,只因站着的人太少,坐着甚或跪着的人太多的缘故。所有的崇拜都是因为误会,就是因为坐着或者跪着的人,无法理解站着的人。
当克里斯朵夫为自己一年里又失恋,又没长进而痛哭的时候,他的高特弗列特舅舅告诫他不要想当英雄,所谓英雄,无非就是做好每天事情的人,而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没能成为英雄,是因为无法做好每天的事情。罗曼罗兰借助高脱弗烈特舅舅之口,说出了一个最浅显但也最重要的真理:人格的修炼是点滴的,是漫长的,是不留心就看不见的;但这种修炼一定是认真的,不姑息,不拖泥带水的。据说列宁的办公桌下没有抽屉,因为他每天都处理完该处理的事情,不留到第二天。我不赞成列宁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实践,但他的工作方式确实很了不起——无论他成就的事业是否邪恶,这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这与高贵人格的修炼,在道理上是互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紧紧围绕着日常家族伦理的规训,而缺乏与追求真理相关的生活态度,这就导致了大量生活内容,往往会在与真正的独立人格无关的领域里下功夫,因此不能有效地培养高贵人格。例如,所谓的为官之道,是官场见风使舵、仓皇自保、争风邀宠的厚黑伎俩培训;为人之道,则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稀泥,或者干脆就是媚上欺下的贱骨头保命哲学。生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遭到围剿。
这样的生存方式,因为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习惯,就只能被裹挟在三姑六婆、三伯六公的人际关系之中,也就没有基本的超越性,无法跳离生活本身,居高临下看待自己,也就丧失了人格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正是中国产生不了《神曲》,产生不了《浮士德》这种以追求真理为主题的深刻史诗的原因。
这种生活态度,能培养出什么人格?占小便宜、依赖、低能、怯懦、虚伪、盲目、狡诈、冷漠、霸道、媚权、媚势、媚俗……,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善美愛,没有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义,简而言之,与高贵无缘!这种人格培育的结果,就是它可以让人服从权势,服从金钱,服从物质利益,却不会服从真理。在这样的生活里,与真理有何关系?与人格有何关系?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培养人格,还不如说是灭杀人格;与其说是培养,还不如说是戕害摧残!
高贵,总是和真理连在一起,和独立的品格,和对自由、平等、博愛,和对真善美愛一切美好的品质相关。
古今中外,从历史上,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案例,有权有钱有势的人未必高贵,甚至还常常是人格低贱者;而无权无钱无势的人,却可能是高贵者,他们可能被人们抛弃、蔑视、凌辱,甚至被送进牢房,活埋在地下,但历史给出的答案是他们是高贵者。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说的便是高贵。
虽然权力、金钱、地位,都可能会对培养高贵的人格产生良性影响(例如各个国家历史上的贵族阶层对自己子女的培养),但它不是必然的。无权、无钱、无势,可能会影响高贵人格的培养,例如贫民窟里不易培养出高贵人格,但也不是必然的。可见,没有一条与高贵相关的道路,其目的地是金钱、权势和地位。
在正常社会里,后三者应当是高贵人格的等量等质产品或者干脆就是副产品,而在不正常社会里,后三者往往是绝大部分人的终极人生目的,于是这种表面的浮华也就常常成为人格匮乏的遮羞布。如果人们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当成高贵,那么高贵之神永远不可能青睐他们。比尔.盖茨是全世界首富,但是他的高贵不在于他是首富,而在于他的努力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福祉,更在于他成为首富之后,以自己的财富几乎无保留地回报给这个社会,这才是他的高贵之处。
与一切美德一样,高贵,既是人格修炼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习得的知识。追求高贵的人格,需要向真、向善、向美、向愛,需要关于高贵人格的修炼知识,需要关于自由、平等、宽容、博愛、公平、正义,这些最基本的文明的价值观,需要日常生活里无微不至地实践诸如诚实、勇敢、正直、公正、尊重、慈悲等基本行为方式,并且关注、留心、实践、反思与总结、提炼、再实践、再提炼,……它是一个漫长、不断上升的过程。否则,没有这一切,高贵,就不可能。
无疑,这样的人格修炼要付出许多代价,尤其在整个蔑视高贵的环境中,这样的人格修炼会比在那些有较好的环境中付出更高的代价。然而,真有追求高贵之心的人,必须配以追求高贵之行。一旦有了这样的追求,就得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切可能的磨难。
美好的彼岸,从来不会自动展开,需要人们用坚定的心力、念力与行力,用辛勤的血汗去换取。
2008年8月20日於追遠堂
忧思录之七:底线、宽容及其他
忧思录之七:底线、宽容及其他
萧瀚
1、没有底线,唯剩纵容;抹煞底线,没有宽容;若无底线,莫谈宽容。底线与宽容共存亡,底线与宽容共荣损,底线是宽容的基础,宽容是底线的必然。
2、什么是宽容,宽容就是法律底线以上的道德自由,极端的说法是只要一个人没有违背良法所禁止的,伊在私人生活中有“道德堕落”的自由,外人无权置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老卡拉马佐夫所谓的“我喜欢堕落。”
3、什么是纵容,侵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他人基本人权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以及舆论谴责,至少受到了默认的支持,这就是纵容。
4、我对社会有大量批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基于底线的批评,是对底线以下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如果也是偏激的话,那只能说明大量国人生活在底线伦理以下不自知——不但不自知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好脾气,真宽容。
5、不少国人分不清楚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纵容,因为他们分不清楚什么是公共领域,什么是私人领域。他们可以罔顾公共场合的种种胡作非为,却喜欢管别人怎么做愛。一个奇怪的结果是,他们既不宽容,又是纵恶之人,而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错误的。
6、简单说,宽容是底线以上的多元并存,纵容是底线以下的放纵。宽容导致丰富,纵容导致混乱。纵容恶行之所,必是缺乏真宽容之地。
7、放纵者往往也是不宽容者,那些对着阿娇挥舞道德大棒的人,往往也是忍看身边不平者。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罪恶。他们不知道自由与责任的界限划在哪里。
8、如果一个官员,即使是清官,在行政决策中出现了损害民众利益的错误,不能因为他没有腐败就放过他,这是从政的底线伦理内容之一。
9、如果一个法官,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明知不公正的判决书上,这是犯罪,但并没有多少国人对此有直接的举报。司法不独立,所以“宽容”这些法官,No,这不是宽容,这是典型的无原则纵容。
10、不少国人对公权力侵害公民的恶行暴行可以无动于衷,对于无损自己的他人生活习惯或者生活方式却不能接受,不是三姑六婆、三伯六公,就是多方打听、窃窃私议,国人传统中最不缺的就是这种长舌男女。
11、艳照门事件反映出不少国人的愚昧和不宽容,对伤害不着自己的明星们义正词严、欲置人于万劫不复算什么英雄好汉,真是可笑而可悲,想起鲁迅先生说的话:集群的自大和个体的怯懦。
12、由于中国没有关于公民社会的普及教育,还有无数国人不知道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首先用来服务人民,其次是服务得不好的时候甚至损害人民的时候用来挨骂和改正错误、承担责任的。有些人一看我批评政府,就要出来打抱不平;政府侵害人民利益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出来打抱不平——推土机推到他们家门口的时候,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再为政府说话。
13、孙志刚事件的时候,舆论刚起来,就有人说要宽容打死孙志刚的人,我觉得很莫名其妙(当时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它),即便搬出基督教、佛教的教义,也不能为这种说法论证。俗世生活有俗世的法律,灵性生活有灵性生活的规矩。一个人犯了罪,既应该在合乎正义的法律层面得到适当的处罚,也可以得到宗教性的灵魂赦免。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岂能搅在一起。当然,它们也可以统一,只是一码归一码,别乱套了。
14、如果“宽容”了违反规则的人,对遵守规则的人就是不公平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因为不遵守规则居然可以没有成本或者成本极低。
15、如果对无害于他人的行为随意谴责,甚至禁止,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为单调,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丰富性。
16、没有底线以上的个体道德选择权,在国家机器压力下的美德就是虚假的,它必然演化为谎言横行的暴政。美德必须建立在良心自由与道德自由的基础上,没有选择的自由就不可能有真实的美德。
17、底线以上的个体道德选择权在法律意义上是自由的,但只要它涉及公共生活,就会产生私德与法律义务之间的公共地带,属于公德范畴,会受到舆论的约束,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虽然不至于触犯法律,但违反了公共生活的基本义务,就应当受到舆论谴责——严重的时候也会轻度地违法,而受到行政处罚。
18、一旦跨出家门,人的行为就可能与公共事务以及公共义务相关,这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受到公共道德的约束。地铁里,当列车到达之后,应该先下后上,下车者尚未下车,车外的人急于上车,堵在门口,这样就构成了对他人下车的妨碍,就损害了公共生活的规则,理应受到谴责。
19、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行为,实际上都与社会性的公共生活相关,但许多国人往往并不注意,会场、售票厅、电影院、商场、饭馆、酒吧……,到处都有公共生活所需的默认规则,这些默认规则构成了自治性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些默认规则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他人,不要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妨碍他人理应享受的正常社会生活。
20、自治性社会生活中的公共底线,一般由诸多默示规范制约,外在约束在于社交礼仪,内在约束在于个人教养。即使网络生活看起来似乎是虚拟的,实际上也存在着公共生活的特征,追遠堂之所以基本上不允许网络交流中使用谩骂等网络暴力语言,就是因为言论自由从来不包括谩骂具体公民的自由(官员等公共人物虽然有承受公共议论中激烈言辞的义务,但这不是谩骂者的言论自由,理论上它只是不受追究的轻度侵权行为,不属于公民的权利范畴。)
21、公民社会的规则,除了刚性的法律约束,往往大量由各个行业的职业伦理构成,例如教师不应该无故缺课,有事应该请假并且补课,就是一种行业伦理,如果违反了,虽然不违法,但于教师伦理便有亏,因为这种行为损害了学生听课的正当利益。
22、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被扫荡一空,至今中国依然没有正常的社会,政府支配一切的局面虽然已经打破,但符合人们公共生活所需要的社会规范没有形成,缺乏各个行业基本的职业伦理。
23、中国目前没有一种职业仅仅因为职业本身就能够获得尊重,大量法官被民谣讥为“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拿被告”,许多教授被恶谥为“叫兽”,媒体被加上“无良”定语,商人被称为“奸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原因就在于共惨党表面上啥都管,却又瞎管、乱管、或者不管,各个行业无法形成自己的伦理准则——没有新闻自由,媒体怎么可能自律?没有司法独立,法官怎么可能清廉公正?没有法律保障的市场自由,商人怎么可能不行贿?没有教育自由、教授自由、科研自由,教授怎么可能不成“叫兽”?公权力不受限制,怎么可能不批量生产贪官污吏?——上述诘问都是职业意义上的,不否认从事这些职业中的一些人能够洁身自好。
2008年10月21日於追遠堂
萧瀚
1、没有底线,唯剩纵容;抹煞底线,没有宽容;若无底线,莫谈宽容。底线与宽容共存亡,底线与宽容共荣损,底线是宽容的基础,宽容是底线的必然。
2、什么是宽容,宽容就是法律底线以上的道德自由,极端的说法是只要一个人没有违背良法所禁止的,伊在私人生活中有“道德堕落”的自由,外人无权置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老卡拉马佐夫所谓的“我喜欢堕落。”
3、什么是纵容,侵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他人基本人权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以及舆论谴责,至少受到了默认的支持,这就是纵容。
4、我对社会有大量批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基于底线的批评,是对底线以下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如果也是偏激的话,那只能说明大量国人生活在底线伦理以下不自知——不但不自知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好脾气,真宽容。
5、不少国人分不清楚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纵容,因为他们分不清楚什么是公共领域,什么是私人领域。他们可以罔顾公共场合的种种胡作非为,却喜欢管别人怎么做愛。一个奇怪的结果是,他们既不宽容,又是纵恶之人,而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错误的。
6、简单说,宽容是底线以上的多元并存,纵容是底线以下的放纵。宽容导致丰富,纵容导致混乱。纵容恶行之所,必是缺乏真宽容之地。
7、放纵者往往也是不宽容者,那些对着阿娇挥舞道德大棒的人,往往也是忍看身边不平者。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罪恶。他们不知道自由与责任的界限划在哪里。
8、如果一个官员,即使是清官,在行政决策中出现了损害民众利益的错误,不能因为他没有腐败就放过他,这是从政的底线伦理内容之一。
9、如果一个法官,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明知不公正的判决书上,这是犯罪,但并没有多少国人对此有直接的举报。司法不独立,所以“宽容”这些法官,No,这不是宽容,这是典型的无原则纵容。
10、不少国人对公权力侵害公民的恶行暴行可以无动于衷,对于无损自己的他人生活习惯或者生活方式却不能接受,不是三姑六婆、三伯六公,就是多方打听、窃窃私议,国人传统中最不缺的就是这种长舌男女。
11、艳照门事件反映出不少国人的愚昧和不宽容,对伤害不着自己的明星们义正词严、欲置人于万劫不复算什么英雄好汉,真是可笑而可悲,想起鲁迅先生说的话:集群的自大和个体的怯懦。
12、由于中国没有关于公民社会的普及教育,还有无数国人不知道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首先用来服务人民,其次是服务得不好的时候甚至损害人民的时候用来挨骂和改正错误、承担责任的。有些人一看我批评政府,就要出来打抱不平;政府侵害人民利益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出来打抱不平——推土机推到他们家门口的时候,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再为政府说话。
13、孙志刚事件的时候,舆论刚起来,就有人说要宽容打死孙志刚的人,我觉得很莫名其妙(当时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它),即便搬出基督教、佛教的教义,也不能为这种说法论证。俗世生活有俗世的法律,灵性生活有灵性生活的规矩。一个人犯了罪,既应该在合乎正义的法律层面得到适当的处罚,也可以得到宗教性的灵魂赦免。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岂能搅在一起。当然,它们也可以统一,只是一码归一码,别乱套了。
14、如果“宽容”了违反规则的人,对遵守规则的人就是不公平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因为不遵守规则居然可以没有成本或者成本极低。
15、如果对无害于他人的行为随意谴责,甚至禁止,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为单调,失去了它本该有的丰富性。
16、没有底线以上的个体道德选择权,在国家机器压力下的美德就是虚假的,它必然演化为谎言横行的暴政。美德必须建立在良心自由与道德自由的基础上,没有选择的自由就不可能有真实的美德。
17、底线以上的个体道德选择权在法律意义上是自由的,但只要它涉及公共生活,就会产生私德与法律义务之间的公共地带,属于公德范畴,会受到舆论的约束,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虽然不至于触犯法律,但违反了公共生活的基本义务,就应当受到舆论谴责——严重的时候也会轻度地违法,而受到行政处罚。
18、一旦跨出家门,人的行为就可能与公共事务以及公共义务相关,这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受到公共道德的约束。地铁里,当列车到达之后,应该先下后上,下车者尚未下车,车外的人急于上车,堵在门口,这样就构成了对他人下车的妨碍,就损害了公共生活的规则,理应受到谴责。
19、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行为,实际上都与社会性的公共生活相关,但许多国人往往并不注意,会场、售票厅、电影院、商场、饭馆、酒吧……,到处都有公共生活所需的默认规则,这些默认规则构成了自治性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些默认规则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他人,不要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妨碍他人理应享受的正常社会生活。
20、自治性社会生活中的公共底线,一般由诸多默示规范制约,外在约束在于社交礼仪,内在约束在于个人教养。即使网络生活看起来似乎是虚拟的,实际上也存在着公共生活的特征,追遠堂之所以基本上不允许网络交流中使用谩骂等网络暴力语言,就是因为言论自由从来不包括谩骂具体公民的自由(官员等公共人物虽然有承受公共议论中激烈言辞的义务,但这不是谩骂者的言论自由,理论上它只是不受追究的轻度侵权行为,不属于公民的权利范畴。)
21、公民社会的规则,除了刚性的法律约束,往往大量由各个行业的职业伦理构成,例如教师不应该无故缺课,有事应该请假并且补课,就是一种行业伦理,如果违反了,虽然不违法,但于教师伦理便有亏,因为这种行为损害了学生听课的正当利益。
22、1949年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被扫荡一空,至今中国依然没有正常的社会,政府支配一切的局面虽然已经打破,但符合人们公共生活所需要的社会规范没有形成,缺乏各个行业基本的职业伦理。
23、中国目前没有一种职业仅仅因为职业本身就能够获得尊重,大量法官被民谣讥为“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拿被告”,许多教授被恶谥为“叫兽”,媒体被加上“无良”定语,商人被称为“奸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原因就在于共惨党表面上啥都管,却又瞎管、乱管、或者不管,各个行业无法形成自己的伦理准则——没有新闻自由,媒体怎么可能自律?没有司法独立,法官怎么可能清廉公正?没有法律保障的市场自由,商人怎么可能不行贿?没有教育自由、教授自由、科研自由,教授怎么可能不成“叫兽”?公权力不受限制,怎么可能不批量生产贪官污吏?——上述诘问都是职业意义上的,不否认从事这些职业中的一些人能够洁身自好。
2008年10月21日於追遠堂
质疑“党天下”:“大右派”储安平的传奇人生
作者:闻文
储安平思想敏锐、才气横溢,曾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同时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1957年6月1日,储安平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讲话,说“这几年党群关系不好”,“关键在‘党天下’这个思想问题上”,从而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右派。
储安平宣布“向人民投降”后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自杀未遂后失踪。江苏一座寺院的方丈,形貌皆似储安平,但他摇头否认,一笑隐去……
储安平在1957年一语惊天下,成为中国的十大右派之一。
储安平1909年生于江苏宜兴;1932年从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1938年回国后,担任《中央日报》编辑、复旦大学等校教授、《观察》杂志社社长兼主编;1949年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新闻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副局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储安平是社会知名人士。他在中国的第一次出名,在于创办了《观察》周刊。这本于1946年9月1日创刊的杂志,因敢于抨击国民党政权的昏暗和腐败,提倡 “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大受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欢迎和喜爱,订数从创刊时的400来份上升到1948年12月24日被国民党查封时的10万来份。储安平曾非常自豪地宣称:“本刊的经营足以为中国言论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月,胡乔木和胡绳即给周总理写信,请求批准复办《观察》杂志(后改名为《新观察》),请储安平再担任主编。周恩来在百忙之中,还专门去看望了储安平,令储安平引以为豪。
后来,储安平担任的重要职务多了,不得不离开《新观察》,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杆,仍以人大代表和《新观察》杂志特派记者的身份,到全国各地视察和采访,写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的各大报刊上。他是名记者、大作家型的官员,在上层知识分子中很有些名气和影响。
1957 年初,根据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是民主党派创办的《光明日报》,再交还给民主党派去办。由《光明日报》社社长章伯钧提名,经过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并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部批准,储安平于4月1日出任了《光明日报》总编辑。上任的第一天,储安平就在各部主任的会上宣称:“我来这里工作,李维汉部长支持我,党是我的后台。”又说:“李维汉部长曾对周扬部长说过,以后有人批评储安平先生,你要为他撑腰。”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此时的储安平踌躇满志、有信心干出一番大事业。
果然,储安平上任后不久,凭着他在知识界的声望和影响,向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组稿,把《光明日报》办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请他们积极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为消除党外人士的思想顾虑,中国共产党特地宣布,向共产党提意见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原则。
于是,储安平响应号召行动了起来,积极鼓动对共产党有意见的人出来说话。他派出大批记者到一些大城市采访,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鼓动他们向共产党提意见,并且亲自安排版面发表了多篇有关鸣放的通讯,文章的措辞极为辛辣激烈,有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6月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举行座谈会。储安平同时参加了民主同盟和九三学社,又是新闻界和知识界的著名人士,所以也在被邀人员之列,他还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讲话。
储安平说,“解放以后,知识分子都热烈拥护党,接受党的领导,但这几年来党群关系不好,而且成为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急需调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据我看来,关键在‘党天下’这个问题上”。他认为,“领导国家并不等于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大家拥护党,但并没忘了自己也还是国家的主人 ”。“政党取得政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他的理想,推行他的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贯彻,巩固已得的政权,党需要掌握国家机关中的某些枢纽,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的颜色行事,都要党员点了头才算数,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了一些”?“这几年来,很多党员的才能和他担任的职务很不相称,既没有做好工作,使国家受到损害,又不能使人心服,加剧了党群关系的紧张。但其过不在那些党员,而在党为什么要把不相称的党员安置在各种岗位上”。他由此得出结论:“党这样做,是不是‘莫非王土’那样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一家天下的清一色局面。”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储安平所提的意见,如针尖对麦芒,与会人士震惊万分,可储安平言犹未尽,又说:“共产党是一个有高度组织纪律的党,对于这样一些全国性的缺点,和党中央的领导有没有关系?最近大家对小和尚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没有人提意见。我现在想举一件例子,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请教。”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并且非常不恭地把受全国人民爱戴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称为“老和尚”。确实惊世骇俗!
储安平要“请教”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他非常坦率地直说:“解放以前,我们听到毛主席倡议和党外人士组织联合政府。1949年开国以后那时中央人民政府,6个副主席中有3个党外人士,4个副总理中有2个党外人士,也还像个联合政府的样子。可是后来政府改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只有一位,原来中央人民政府的几个非党副主席,他们的椅子都搬到人大常委会去了。这且不说,现在国务院的副总理有12 位之多,其中没有一个非党人士,是不是非党人士中没有人可坐此交椅,或者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培植来担任这样的职务?”储安平的此番言论,当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赞许不已,但更多的人是极为愤慨地进行了批驳。
第二天(6月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储安平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像是在全国范围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开始了对储安平“党天下”言论的批判、驳斥。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这是为什么?》,从而在全国吹响了反右派斗争的号角。在这形势下,储安平理所当然首当其冲,成为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别看储安平在座谈会上雄赳赳、气昂昂,勇气十足地提出了最尖锐的意见,其实他的精神和心理都是非常脆弱的。据他在检讨时的自述,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他胆战心惊、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信件,他不敢去门口拿,怕人家要同他当面辩论;到医院看病不敢说姓储,因为姓储的人实在太少了,怕被人认出他就是储安平;更不敢去《光明日报》社上班,怕被群众围住批判。
储安平审时度势,自知地位已保不住,便于6月8日下午向《光明日报》社社长章伯钧送去了辞呈。
据报纸上刊登的揭发材料,章伯钧在接受储安平的辞呈后问:“你的负担重不重?”储安平打肿脸充胖子说:“不重。”章伯钧说:“有以下三种情况就困难了:一、身体不好,二、名利心重,三、生活担子压迫。有这三种情况非出来做事不可。”储安平说:“我没有。”章伯钧又说:“你可以超脱一些。你年龄不大,可以多研究一些思想工作。今天能够看到50年以后的事的人,还没有。”
储安平辞职以后,对他的批判并没有降温,而是进一步升级。6月10 日,民盟光明日报社支部召开批判大会;6月13日,民盟中央小组召开座谈会批判;6月14日,光明日报社工厂和行政部职工开会声讨;6月14日,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召开在京委员和北京市分社委员座谈会批判;6月21日,九三学社举行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对于光明日报被章伯钧、储安擅自篡改政治方向的追究责任问题”和“撤销储安平代表九三学社担任光明日报社务委员会委员的声明”;报刊上的批判文章更是天天都有,连储安平的儿子也在6月29 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储安平长子储望英反对储安平反动言论的一封信》。
储安平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形影相吊。7月7日,他在九三学社中央整风委员会召开的扩大座谈会上,开始交代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行动”。7月13日,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发表《向人民投降》的谈话,并全文刊登在7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
储安平在《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中说:“我6月1日在统战部座谈会上的发言及我在光明日报的工作,都犯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严重错误。经过全国人民对我的批判,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诚意地向全国人民低头认罪。”接着,他列数并批判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最后表示,“我必须勇敢地向自己开刀,剥去我自己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皮,坚决地站在6亿人民的一边来”。“我今天在这个庄严的会场上,并通过大会向全国人民真诚地承认我的错误,向人民请罪,向人民投降”。“我把向人民投降作为我自己决心改造自己的一个标志”。“我以后一定老老实实接受党的领导,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储安平虽然这样表态,但对他的斗争仍在继续,一直到反右派斗争胜利结束,储安平因此名列中国十大右派之榜。1958年1月1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取消储安平第一届人大代表的资格。1月18日至24日,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撤销储安平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
从此,储安平从中国的政坛和新闻界、知识界销声匿迹了……
储安平的人事关系是在九三学社,所以又回到了九三学社,由九三学社发给他每个月100元的生活费(这在当时尚不是个太小的数目)。以后,储安平被下放到西山的一个农场,在长城脚下放了2年羊后,有关方面认为他接受劳动改造表现尚可,就让他回家。
这时,储安平的妻子已和他离婚了,但她和别人结婚后,和后夫同住在储家的南屋里。回到家的储安平在生活上极为尴尬。 好在单位除了发工资外,并不要求他上班,也不过问他每天在做些什么。
那几年,储安平整日在家关门读书、写字,除了几个亲近的朋友外不和外界来往。为了消遣,他买了几头羊来养,还把喝不完的羊奶送给章伯钧喝。他说:“羊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羊是我亲手养的,这奶是我亲手挤的。羊奶有营养,你收下吧。”如果储安平真能像章伯钧对他说的“超脱一些”,解除思想负担隐居起来,日子倒也能过得安安闲闲。可惜好景不长,“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储安平就被揪了出来,又成了批斗的对象,被勒令每天打扫街道,并且饱受了红卫兵对他的打骂、侮辱。
1966年秋季的一天,当储安平扫完街道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发现又有红卫兵来揪他去接受批斗时,他从后院翻墙出逃,最后跑到数十里外的西郊跳河自杀。但他没有死成,被人救起后押回九三学社,交机关造反派看管起来。
于是,储安平提出要把存款单交组织上保管,但没有人接受他的存款单。
储安平从九三学社放回家后,单位里谁也没有再提起他,也没有人去找过他。一直到10月份的一天,储安平的女儿回家去看他的时候,发现家里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只有在房间中央的一张椅子上,放着一个捆着的行李卷——这是储安平从九三学社机关背回去的,到家后就没有打开过。
储安平去哪里了呢?他女儿到亲戚朋友家找,但都没有找到。她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妙,便找到九三学社向军代表报告。尽管按当时的说法,储安平已是一条“死狗”,但他毕竟是在中央挂了号的人物,军代表也不敢掉以轻心,就报告了中央文革和周总理。周总理指示公安部门组织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一定要找到储安平的下落。调查组奉命在全国范围内艰难地寻找了2年,凡是储安平有可能去的地方都一一查询过,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最后只好作为悬案搁起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储安平就这样神秘地失踪了,谁也不能确定他是死了还是活着躲了起来。不过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是相当严密的,中国人的警惕性一向是很高的,一个没有户粮关系的“黑人”,而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近花甲的老人,即使躲在某个地方也是很难生存的。
这么说,储安平很可能是死了。如果还活着,他现在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了。在中国的右派分子99%都已获得平反的时候,他为什么不现身社会提出申诉?但要说他已经死了,那他又是死在哪里?有没有死亡的证明?或者有没有权威的结论?笔者为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对储安平的生或死都不见有说服力的说法。在1990年11月出版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政纲·人物》辞典中,“储安平”词条的生卒年,仍只写了(1909~?)。说明对储安平之死尚未有定论,起码不能确定他的失踪期即是死期。
那么,储安平有没有可能还活着呢?有一个在1985年为编书而辗转寻找过储安平的人,在1998年出版的书中写道:“不久前,一次友人聚会上,我听说,有一位老者在江苏某山某寺中,见一方丈,形貌酷似储安平,他即上前拜见,并探问:‘请问,你是储安平、储先生吗?’对方一笑,然后摇摇头,隐去。”这位作者说:“看来,他未必就已死去,也许真像那位长者说的,遁入空门,出家当了和尚。”但这位作者也不敢肯定,也只发出了“是否该继续寻找储安平”的问号。
这个故事真是太神奇了!太吊人胃口了!这个方丈真的会是储安平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谁也说不准,至今仍是个没有谜底的谜。其实,是或不是又有什么要紧呢?不是,储安平就永远神秘地失踪了;是,他也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储安平了。重要的是,要记住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次极左的反右派运动,曾有过一个叫储安平的大右派。记住这个教训,是为了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储安平思想敏锐、才气横溢,曾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同时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1957年6月1日,储安平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讲话,说“这几年党群关系不好”,“关键在‘党天下’这个思想问题上”,从而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右派。
储安平宣布“向人民投降”后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自杀未遂后失踪。江苏一座寺院的方丈,形貌皆似储安平,但他摇头否认,一笑隐去……
储安平在1957年一语惊天下,成为中国的十大右派之一。
储安平1909年生于江苏宜兴;1932年从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1938年回国后,担任《中央日报》编辑、复旦大学等校教授、《观察》杂志社社长兼主编;1949年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新闻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副局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储安平是社会知名人士。他在中国的第一次出名,在于创办了《观察》周刊。这本于1946年9月1日创刊的杂志,因敢于抨击国民党政权的昏暗和腐败,提倡 “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大受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欢迎和喜爱,订数从创刊时的400来份上升到1948年12月24日被国民党查封时的10万来份。储安平曾非常自豪地宣称:“本刊的经营足以为中国言论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月,胡乔木和胡绳即给周总理写信,请求批准复办《观察》杂志(后改名为《新观察》),请储安平再担任主编。周恩来在百忙之中,还专门去看望了储安平,令储安平引以为豪。
后来,储安平担任的重要职务多了,不得不离开《新观察》,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杆,仍以人大代表和《新观察》杂志特派记者的身份,到全国各地视察和采访,写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的各大报刊上。他是名记者、大作家型的官员,在上层知识分子中很有些名气和影响。
1957 年初,根据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是民主党派创办的《光明日报》,再交还给民主党派去办。由《光明日报》社社长章伯钧提名,经过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并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部批准,储安平于4月1日出任了《光明日报》总编辑。上任的第一天,储安平就在各部主任的会上宣称:“我来这里工作,李维汉部长支持我,党是我的后台。”又说:“李维汉部长曾对周扬部长说过,以后有人批评储安平先生,你要为他撑腰。”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此时的储安平踌躇满志、有信心干出一番大事业。
果然,储安平上任后不久,凭着他在知识界的声望和影响,向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组稿,把《光明日报》办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请他们积极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为消除党外人士的思想顾虑,中国共产党特地宣布,向共产党提意见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原则。
于是,储安平响应号召行动了起来,积极鼓动对共产党有意见的人出来说话。他派出大批记者到一些大城市采访,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鼓动他们向共产党提意见,并且亲自安排版面发表了多篇有关鸣放的通讯,文章的措辞极为辛辣激烈,有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6月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举行座谈会。储安平同时参加了民主同盟和九三学社,又是新闻界和知识界的著名人士,所以也在被邀人员之列,他还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的讲话。
储安平说,“解放以后,知识分子都热烈拥护党,接受党的领导,但这几年来党群关系不好,而且成为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急需调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据我看来,关键在‘党天下’这个问题上”。他认为,“领导国家并不等于这个国家即为党所有,大家拥护党,但并没忘了自己也还是国家的主人 ”。“政党取得政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他的理想,推行他的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贯彻,巩固已得的政权,党需要掌握国家机关中的某些枢纽,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小单位,甚至一个科一个组,都要安排一个党员做头儿,事无巨细,都要看党的颜色行事,都要党员点了头才算数,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分了一些”?“这几年来,很多党员的才能和他担任的职务很不相称,既没有做好工作,使国家受到损害,又不能使人心服,加剧了党群关系的紧张。但其过不在那些党员,而在党为什么要把不相称的党员安置在各种岗位上”。他由此得出结论:“党这样做,是不是‘莫非王土’那样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一家天下的清一色局面。”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储安平所提的意见,如针尖对麦芒,与会人士震惊万分,可储安平言犹未尽,又说:“共产党是一个有高度组织纪律的党,对于这样一些全国性的缺点,和党中央的领导有没有关系?最近大家对小和尚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没有人提意见。我现在想举一件例子,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请教。”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并且非常不恭地把受全国人民爱戴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称为“老和尚”。确实惊世骇俗!
储安平要“请教”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他非常坦率地直说:“解放以前,我们听到毛主席倡议和党外人士组织联合政府。1949年开国以后那时中央人民政府,6个副主席中有3个党外人士,4个副总理中有2个党外人士,也还像个联合政府的样子。可是后来政府改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只有一位,原来中央人民政府的几个非党副主席,他们的椅子都搬到人大常委会去了。这且不说,现在国务院的副总理有12 位之多,其中没有一个非党人士,是不是非党人士中没有人可坐此交椅,或者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培植来担任这样的职务?”储安平的此番言论,当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赞许不已,但更多的人是极为愤慨地进行了批驳。
第二天(6月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储安平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像是在全国范围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开始了对储安平“党天下”言论的批判、驳斥。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这是为什么?》,从而在全国吹响了反右派斗争的号角。在这形势下,储安平理所当然首当其冲,成为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别看储安平在座谈会上雄赳赳、气昂昂,勇气十足地提出了最尖锐的意见,其实他的精神和心理都是非常脆弱的。据他在检讨时的自述,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他胆战心惊、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信件,他不敢去门口拿,怕人家要同他当面辩论;到医院看病不敢说姓储,因为姓储的人实在太少了,怕被人认出他就是储安平;更不敢去《光明日报》社上班,怕被群众围住批判。
储安平审时度势,自知地位已保不住,便于6月8日下午向《光明日报》社社长章伯钧送去了辞呈。
据报纸上刊登的揭发材料,章伯钧在接受储安平的辞呈后问:“你的负担重不重?”储安平打肿脸充胖子说:“不重。”章伯钧说:“有以下三种情况就困难了:一、身体不好,二、名利心重,三、生活担子压迫。有这三种情况非出来做事不可。”储安平说:“我没有。”章伯钧又说:“你可以超脱一些。你年龄不大,可以多研究一些思想工作。今天能够看到50年以后的事的人,还没有。”
储安平辞职以后,对他的批判并没有降温,而是进一步升级。6月10 日,民盟光明日报社支部召开批判大会;6月13日,民盟中央小组召开座谈会批判;6月14日,光明日报社工厂和行政部职工开会声讨;6月14日,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召开在京委员和北京市分社委员座谈会批判;6月21日,九三学社举行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对于光明日报被章伯钧、储安擅自篡改政治方向的追究责任问题”和“撤销储安平代表九三学社担任光明日报社务委员会委员的声明”;报刊上的批判文章更是天天都有,连储安平的儿子也在6月29 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储安平长子储望英反对储安平反动言论的一封信》。
储安平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形影相吊。7月7日,他在九三学社中央整风委员会召开的扩大座谈会上,开始交代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行动”。7月13日,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发表《向人民投降》的谈话,并全文刊登在7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
储安平在《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中说:“我6月1日在统战部座谈会上的发言及我在光明日报的工作,都犯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严重错误。经过全国人民对我的批判,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诚意地向全国人民低头认罪。”接着,他列数并批判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最后表示,“我必须勇敢地向自己开刀,剥去我自己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皮,坚决地站在6亿人民的一边来”。“我今天在这个庄严的会场上,并通过大会向全国人民真诚地承认我的错误,向人民请罪,向人民投降”。“我把向人民投降作为我自己决心改造自己的一个标志”。“我以后一定老老实实接受党的领导,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储安平虽然这样表态,但对他的斗争仍在继续,一直到反右派斗争胜利结束,储安平因此名列中国十大右派之榜。1958年1月1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取消储安平第一届人大代表的资格。1月18日至24日,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撤销储安平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
从此,储安平从中国的政坛和新闻界、知识界销声匿迹了……
储安平的人事关系是在九三学社,所以又回到了九三学社,由九三学社发给他每个月100元的生活费(这在当时尚不是个太小的数目)。以后,储安平被下放到西山的一个农场,在长城脚下放了2年羊后,有关方面认为他接受劳动改造表现尚可,就让他回家。
这时,储安平的妻子已和他离婚了,但她和别人结婚后,和后夫同住在储家的南屋里。回到家的储安平在生活上极为尴尬。 好在单位除了发工资外,并不要求他上班,也不过问他每天在做些什么。
那几年,储安平整日在家关门读书、写字,除了几个亲近的朋友外不和外界来往。为了消遣,他买了几头羊来养,还把喝不完的羊奶送给章伯钧喝。他说:“羊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羊是我亲手养的,这奶是我亲手挤的。羊奶有营养,你收下吧。”如果储安平真能像章伯钧对他说的“超脱一些”,解除思想负担隐居起来,日子倒也能过得安安闲闲。可惜好景不长,“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储安平就被揪了出来,又成了批斗的对象,被勒令每天打扫街道,并且饱受了红卫兵对他的打骂、侮辱。
1966年秋季的一天,当储安平扫完街道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发现又有红卫兵来揪他去接受批斗时,他从后院翻墙出逃,最后跑到数十里外的西郊跳河自杀。但他没有死成,被人救起后押回九三学社,交机关造反派看管起来。
于是,储安平提出要把存款单交组织上保管,但没有人接受他的存款单。
储安平从九三学社放回家后,单位里谁也没有再提起他,也没有人去找过他。一直到10月份的一天,储安平的女儿回家去看他的时候,发现家里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只有在房间中央的一张椅子上,放着一个捆着的行李卷——这是储安平从九三学社机关背回去的,到家后就没有打开过。
储安平去哪里了呢?他女儿到亲戚朋友家找,但都没有找到。她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妙,便找到九三学社向军代表报告。尽管按当时的说法,储安平已是一条“死狗”,但他毕竟是在中央挂了号的人物,军代表也不敢掉以轻心,就报告了中央文革和周总理。周总理指示公安部门组织了一个专门的调查组,一定要找到储安平的下落。调查组奉命在全国范围内艰难地寻找了2年,凡是储安平有可能去的地方都一一查询过,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最后只好作为悬案搁起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储安平就这样神秘地失踪了,谁也不能确定他是死了还是活着躲了起来。不过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是相当严密的,中国人的警惕性一向是很高的,一个没有户粮关系的“黑人”,而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年近花甲的老人,即使躲在某个地方也是很难生存的。
这么说,储安平很可能是死了。如果还活着,他现在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了。在中国的右派分子99%都已获得平反的时候,他为什么不现身社会提出申诉?但要说他已经死了,那他又是死在哪里?有没有死亡的证明?或者有没有权威的结论?笔者为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对储安平的生或死都不见有说服力的说法。在1990年11月出版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政纲·人物》辞典中,“储安平”词条的生卒年,仍只写了(1909~?)。说明对储安平之死尚未有定论,起码不能确定他的失踪期即是死期。
那么,储安平有没有可能还活着呢?有一个在1985年为编书而辗转寻找过储安平的人,在1998年出版的书中写道:“不久前,一次友人聚会上,我听说,有一位老者在江苏某山某寺中,见一方丈,形貌酷似储安平,他即上前拜见,并探问:‘请问,你是储安平、储先生吗?’对方一笑,然后摇摇头,隐去。”这位作者说:“看来,他未必就已死去,也许真像那位长者说的,遁入空门,出家当了和尚。”但这位作者也不敢肯定,也只发出了“是否该继续寻找储安平”的问号。
这个故事真是太神奇了!太吊人胃口了!这个方丈真的会是储安平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谁也说不准,至今仍是个没有谜底的谜。其实,是或不是又有什么要紧呢?不是,储安平就永远神秘地失踪了;是,他也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储安平了。重要的是,要记住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一次极左的反右派运动,曾有过一个叫储安平的大右派。记住这个教训,是为了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2008年10月18日星期六
巴菲特风暴中疯狂买入 救市还是打劫?
继50亿美元投资高盛后,巴菲特又相继宣布入股充电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美国通用电气,而其持有大量股份的富国银行更是宣布将以总价1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联银行。看到巴菲特的频频出手,人们都在问:“股神出手了,市场是不是见底了?”
结论恐怕会令一些人失望。翻看巴菲特的投资历史,我们发现巴菲特每次出手并非都是市场见底之时,很多时候在他购买之后股票价格还会继续下跌,甚至于一两年都低于他的持有成本。
对于巴菲特出手高盛,罗杰斯明确地说:“巴菲特确实进行了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如果我们其他人也能以这样的条件和价格成交,我们也可以说是笔好买卖,因为这些资产总有一天会反弹。”
“从短期来说,巴菲特的投资存在风险。他目前所持有的通用电气和高盛的股权价值暂时全都已归于零,他是在看长期的价值。”加拿大TD资产公司投资管理副总裁吴雅楠说。
那么巴菲特投资到底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些股票的交易价格和条件有了较高的安全边际。”专家表示,“在这个价格之下,巴菲特会越跌越买。”
吴雅楠对记者说:“巴菲特又对了。”巴菲特在2002年的年终股东报告中,明确地表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担心,他认为这些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武器,其中的危险短期来说潜伏着,长期来说是致命的。”5年多后证明了他的担心和预见。“所以,他在很早时候就开始在自己的再保险企业中退出衍生品市场。在股票市场火热时期,他持有愈300亿美元现金,因为他觉得股票市场严重超值,没有“便宜公司”可以购买。如今他在这样流通性严重紧缩的环境下,手中有现金,开始以长期的眼光,看到有些价值的公司已经可以便宜购买了。”
巴菲特曾表示,他一直牢记着格雷厄姆教导的安全边际准则,即在估算的内在价值超过其市场价格的差额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时,才能购买该公司股票。
国内研究巴菲特的专家汇添富基金策略分析师刘建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巴菲特出手不是看整个市场见底不见底,而是关注他想要的好东西。他关注企业本身,现在这些企业的价格已经到了他满意的价格。就像他本来就想去超市买几样东西,正好赶上商场大减价,他觉得价格合适就买了。但是是否继续降价他并不介意。”
美国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高级副总裁丁专鑫表示:“我估计巴菲特想买高盛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很长时间了,这次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巴菲特买入理想的公司的股票后,面对股市的继续下跌,巴菲特选择的是坚定的持续买入。巴菲特1973年买入了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随着股票的一跌再跌,1974年1月8日他又买进了联合出版公司,11﹑16日再次买进。在当年2月13﹑15﹑19﹑20﹑21﹑22日连续多次重返市场。一年中都在不断买进,有107天巴菲特都在买进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最低买价达到5.5美元。
结论恐怕会令一些人失望。翻看巴菲特的投资历史,我们发现巴菲特每次出手并非都是市场见底之时,很多时候在他购买之后股票价格还会继续下跌,甚至于一两年都低于他的持有成本。
对于巴菲特出手高盛,罗杰斯明确地说:“巴菲特确实进行了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如果我们其他人也能以这样的条件和价格成交,我们也可以说是笔好买卖,因为这些资产总有一天会反弹。”
“从短期来说,巴菲特的投资存在风险。他目前所持有的通用电气和高盛的股权价值暂时全都已归于零,他是在看长期的价值。”加拿大TD资产公司投资管理副总裁吴雅楠说。
那么巴菲特投资到底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些股票的交易价格和条件有了较高的安全边际。”专家表示,“在这个价格之下,巴菲特会越跌越买。”
吴雅楠对记者说:“巴菲特又对了。”巴菲特在2002年的年终股东报告中,明确地表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担心,他认为这些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武器,其中的危险短期来说潜伏着,长期来说是致命的。”5年多后证明了他的担心和预见。“所以,他在很早时候就开始在自己的再保险企业中退出衍生品市场。在股票市场火热时期,他持有愈300亿美元现金,因为他觉得股票市场严重超值,没有“便宜公司”可以购买。如今他在这样流通性严重紧缩的环境下,手中有现金,开始以长期的眼光,看到有些价值的公司已经可以便宜购买了。”
巴菲特曾表示,他一直牢记着格雷厄姆教导的安全边际准则,即在估算的内在价值超过其市场价格的差额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时,才能购买该公司股票。
国内研究巴菲特的专家汇添富基金策略分析师刘建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巴菲特出手不是看整个市场见底不见底,而是关注他想要的好东西。他关注企业本身,现在这些企业的价格已经到了他满意的价格。就像他本来就想去超市买几样东西,正好赶上商场大减价,他觉得价格合适就买了。但是是否继续降价他并不介意。”
美国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高级副总裁丁专鑫表示:“我估计巴菲特想买高盛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很长时间了,这次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巴菲特买入理想的公司的股票后,面对股市的继续下跌,巴菲特选择的是坚定的持续买入。巴菲特1973年买入了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随着股票的一跌再跌,1974年1月8日他又买进了联合出版公司,11﹑16日再次买进。在当年2月13﹑15﹑19﹑20﹑21﹑22日连续多次重返市场。一年中都在不断买进,有107天巴菲特都在买进联合出版公司的股票,最低买价达到5.5美元。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子不嫌母丑
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很少不与爱国扯在一起,如制造业就说:“提倡国货”;国学家说:“提倡国粹”;体育界说:“为国争光”;甚至连卖保健品的也说:“强种救国”……
“子不嫌母丑”这句话更是普遍存在的爱国言论,小学生都烂熟于胸,作文时经常引用。据传这句话出自《偈颂九十三首》,是宋人释梵琮所作:“三世请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野干鸣,师子吼。八两斗斤,十升一斗。不从他觅,须还自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中国自古就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的说法,前者突出个“义”字,后者突出个“孝”字。“子不嫌母丑”言简意赅,一种对母亲深深挚爱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但并不与爱国绑在一起,古人也没有把国家比作母亲之喻。吾的感觉中只有解放后的新中国把国家比喻作母亲的诗词、歌曲多了起来,一时间“祖国呀,我的母亲” 之声不绝于耳,“子不嫌母丑”的涵义遂变为爱国了。
爱国也未尝不可,但“母亲”的丑陋也爱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随手拈几个例子:“焚书坑儒”、“文字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右斗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城管”等等也爱,你受得了吗?
“子不嫌母丑”是不嫌弃“母亲”相貌上的丑,如西北干旱、西南石山等极端贫困地区;上述心理上的丑是“母亲”身上的恶疮,绝无爱的理由,只有动手术割除使之恢复健康,才是为子之道。
如果说,作为爱国主义来灌输“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这句宋人留下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那么,吾认为狗的“爱国主义”精神远比人类要忠诚得多。假若狗把它居住的家视为“国”的话,狗对它的“国”是绝对的忠贞不二。
狗的忠诚如下:一,决不叛国。国家再穷,没有骨头给它啃,它也就去找些粪便吃,依然精神抖擞回国守护,决不会偷渡出国寻求绿卡。二,打不跑骂不走。任凭主人怎样打骂,它也只呜咽几声暂避锋芒,不消片刻,又对主人摇尾讨好,一副媚相。三,对主人绝对驯服,对外人绝对凶悍。这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电视剧《成吉思汗》里的成吉思汗在大帐中口授军法:对主子要绝对顺从,对敌人要凶猛无比。狗能做到,因为,不听话的狗早就被套锁鞭挞屠宰了。
中国人的犬儒特性是那个所谓的“母亲”如何给整治出来的呢?
曾几何时, 被马列武装的曾经勤快的"保姆"蹬脖子上脸,限制着主人的活动起居,控制着"家庭"的财政大权。然后,要孩子们造反,妈妈被孩子欺凌致死,爸爸被批斗驱逐。可恶的"保姆"还天天说,编歌说,要把"保姆"比母亲,稍有疑问,就遭致爸妈一样的下场。 天长日旧孩子们的大脑里只有了"保姆",没有了祖先、父母,只有解救于苦海深重的"保姆",并且深信那就是母亲了。这时的保姆颐指气使,动不动以爱家护母为训,而过着奢华的生活。
虎毒不食子!当它向孩子下毒时,你还能认为它是母亲吗?
当你得知它致使千百万中国人被迫害饥饿致死,你还认为它是母亲吗?
当你知道它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摧毁,又想利用复苏仅存的道德维护其谎言时,
当国难当头,中国人民浴血抗敌,它却欺世盗名,游而不击,三分宣传,百倍的发展时,
你还会认它作母,你不认为它是祖国肌体中的毒瘤,还要供养它吸食中华的精华?
"开幕没有不盛大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牛奶没有不加三聚氰胺的,活着没有不受罪的,拍戏没有不上床的......"中国在各种潜规则的文化驱动下,越来越走向一种名与实相脱离的社会,贪官口头上喊一套,背地里干一套,这些一而再再二三发生的公共恶性事件, 这种社会病的根源是来自于道德虚无和信仰真空的犬儒主义。
“子不嫌母丑”这句话更是普遍存在的爱国言论,小学生都烂熟于胸,作文时经常引用。据传这句话出自《偈颂九十三首》,是宋人释梵琮所作:“三世请佛不知有,颠狂普化翻筋斗。狸奴白牯却知有,寒拾相逢开笑口。野干鸣,师子吼。八两斗斤,十升一斗。不从他觅,须还自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中国自古就有“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的说法,前者突出个“义”字,后者突出个“孝”字。“子不嫌母丑”言简意赅,一种对母亲深深挚爱眷恋之情溢于言表,但并不与爱国绑在一起,古人也没有把国家比作母亲之喻。吾的感觉中只有解放后的新中国把国家比喻作母亲的诗词、歌曲多了起来,一时间“祖国呀,我的母亲” 之声不绝于耳,“子不嫌母丑”的涵义遂变为爱国了。
爱国也未尝不可,但“母亲”的丑陋也爱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随手拈几个例子:“焚书坑儒”、“文字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右斗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城管”等等也爱,你受得了吗?
“子不嫌母丑”是不嫌弃“母亲”相貌上的丑,如西北干旱、西南石山等极端贫困地区;上述心理上的丑是“母亲”身上的恶疮,绝无爱的理由,只有动手术割除使之恢复健康,才是为子之道。
如果说,作为爱国主义来灌输“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这句宋人留下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那么,吾认为狗的“爱国主义”精神远比人类要忠诚得多。假若狗把它居住的家视为“国”的话,狗对它的“国”是绝对的忠贞不二。
狗的忠诚如下:一,决不叛国。国家再穷,没有骨头给它啃,它也就去找些粪便吃,依然精神抖擞回国守护,决不会偷渡出国寻求绿卡。二,打不跑骂不走。任凭主人怎样打骂,它也只呜咽几声暂避锋芒,不消片刻,又对主人摇尾讨好,一副媚相。三,对主人绝对驯服,对外人绝对凶悍。这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电视剧《成吉思汗》里的成吉思汗在大帐中口授军法:对主子要绝对顺从,对敌人要凶猛无比。狗能做到,因为,不听话的狗早就被套锁鞭挞屠宰了。
中国人的犬儒特性是那个所谓的“母亲”如何给整治出来的呢?
曾几何时, 被马列武装的曾经勤快的"保姆"蹬脖子上脸,限制着主人的活动起居,控制着"家庭"的财政大权。然后,要孩子们造反,妈妈被孩子欺凌致死,爸爸被批斗驱逐。可恶的"保姆"还天天说,编歌说,要把"保姆"比母亲,稍有疑问,就遭致爸妈一样的下场。 天长日旧孩子们的大脑里只有了"保姆",没有了祖先、父母,只有解救于苦海深重的"保姆",并且深信那就是母亲了。这时的保姆颐指气使,动不动以爱家护母为训,而过着奢华的生活。
虎毒不食子!当它向孩子下毒时,你还能认为它是母亲吗?
当你得知它致使千百万中国人被迫害饥饿致死,你还认为它是母亲吗?
当你知道它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摧毁,又想利用复苏仅存的道德维护其谎言时,
当国难当头,中国人民浴血抗敌,它却欺世盗名,游而不击,三分宣传,百倍的发展时,
你还会认它作母,你不认为它是祖国肌体中的毒瘤,还要供养它吸食中华的精华?
"开幕没有不盛大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牛奶没有不加三聚氰胺的,活着没有不受罪的,拍戏没有不上床的......"中国在各种潜规则的文化驱动下,越来越走向一种名与实相脱离的社会,贪官口头上喊一套,背地里干一套,这些一而再再二三发生的公共恶性事件, 这种社会病的根源是来自于道德虚无和信仰真空的犬儒主义。
东海一枭:知猪文犬
在《猪狗中国》一文中我说过:猪代表愚蠢,狗象征奴性。大多数中国人非猪即狗、亦猪亦狗、狗中有猪、猪中有狗。民众中也有不少狗,猪多些;官场上也有许多猪,狗更多。那么,号称文人专家学者大师的知识分子如何呢。
中国有无数专家、教授、大师、泰斗,无数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律专家、军事专家。有人说,比起一般群众来,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人知识多些、文化高些、知情权大些、信息畅通些,相对地总会明事理识是非些、思想活跃些进步些、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快些。老枭大摇其头曰:非也非也。且不论思想高度观念新度,就以认知水平而言,在一些常识问题及专业知识上,许多知识分子比起普通民众更欠缺正常思维判断能力,更愚蠢、更弱智、更二百五、更"猪",他们不过是有知识的蠢才、有文化的奴才而已。老枭自铸伟词,称之为知猪文犬。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吧。
有经济学家说,北京的堵车象征着经济的繁荣;有经济学家说,萨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益无害;有法学院院长说,中国有丰富的本土资源有乡规民约,不需要西方的现代法律;有北大经济学家教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 小康社会的标志就是教授有第二套住房";有教育专家向决策者献策,通过提高教育收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说,我国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了,记者问:咱们国家不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吗?专家连声说,太难听太难听!不利于提高全国人民的豪情和信心;在要不要"高薪养廉"之争中,专家们大多持肯定态度,有认为高薪可以提高腐败成本的;有认为当官的都属于高智商,他们的脑力劳动价值应当区别体力劳动者,只有高薪才能实现公平分配的;…(对此我已予以痛斥,见《枭眼看世之一六五》)。有经济学家在探讨国有企业工人下岗问题时说,国家要减少包袱,不再包办终身,工人现在要养活自己了…经济学界还有什么腐败有利、灾难有利等高论,甚至有少壮派经济学家提出过一种理论,中国应该学习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验,牺牲一代少女发展经济。以上种种,无不是弱智加混蛋的代表作。
在社科领域,有大喊法治建设却反对民主制度的,有认为"计划经济反应慢和运作僵硬的弊病,完全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坚决"的,有认为中国国情特殊,老百姓有了民主就会饿肚子,国家就会四分五裂的;有说老百姓素质低劣,不需要民主,"给他民主也不懂使"的,有认为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其根源在于"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的,有国际政治学院副院长说,中国有文官制度,不需要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北大中文系教授把高行健的作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作比较后得到结论:宁可看春节联欢晚会,也不要看高行健;…。
特别精彩搞笑的是张召忠之流,从战争开始对伊拉克取胜前景进行乐观推测,到后来推断十几万伊拉克军队通过伊拉克地下通道疏散隐藏起来准备打游击战,再到现在抓住萨达姆时断定"肯定有问题"(就算做了DNA也靠不住,说不定这又是美国玩的把戏),断定老萨被擒不反抗是为了在法庭上"反诉",种种奇谈,令人哭笑不得。岂但"专家一开口,老枭就发笑",全国愚民都笑掉大牙啦。
无数的专家学者助桀为虐,为"六四镇压"、为一党独大的" 社会主义民主"辨护,为"主权高于人权"之类缪论提供理论依据;无数文人作家为文为诗高歌颂盛世,有大师宣称今日的中国已基本符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盛世标准,认为当今中国不仅是又一个盛世,并且是超越已经有过4次盛世的最辉煌的盛世,更是举世难得的盛世…。至于有学者把孟子从外文著作中翻回来翻成"门修斯",有专家指出境外电子邮箱比境内邮箱风险更大,有专家"在贵州巨石上找到"党"权神授的证据等,至于一些学者文章因果颠倒、主次颠倒、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简直太家常便饭了。
老百姓知识低文化少信息闭塞,过于无知寡闻,情有可原。知识分子怎么样文化程度要高些,多少有些知情权,反而在一些常识问题上表现得比一般民众更为愚蠢弱智,这就令人有理由怀疑他们不仅仅是智障问题而是品质问题,大多数知识分子更大可能是在装傻,目的在于向主子献计献媚、卖好讨好。表象如猪实质是狗,弱智是假奴性是真,无知是假无耻是真,是假痴真奴,伪知猪真文狗。
除了前面那个"傻博士",除了"孟子"和"门修斯"、"致仕"与"获得官职"等纯知识性问题,一般而言,他们不会不知道萨达姆是个血债累累罪恶滔天失道无助千夫所指的大魔头,不会不知道洪灾成千上万普通百姓家破人亡,不会不明白是国家养活了工人还是工人养着国家,不会不明白通过提高教育收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必将剥夺许多穷困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会不明白拿高行健作品和春节联欢晚会比就象拿刘德华与江泽民比一样,不会不明白党主专制下实行的"法治"只能是党大于法的"社会主义法制",不会不明白"堵车繁荣论"、"腐败、灾难有利论"之类纯属理论垃圾,不会不明白当今中国是环境恶化、道德崩溃、腐败猖獗、特权横行、官民对立、民不聊生的危世乱世…。这些老百姓都明白都知道的常识,相信他们不会不明白不知道。
他们不是无知,是太聪明太精明了。精明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立场,变成黑心鬼甘为权门犬,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他们出卖了诚信道义精神灵魂,出卖了学术良知文化尊严。他们之所以强辞夺理知错偏说迎难而上歪理正说瞎捣酱糊笑煞酱糊,是因为"利益最大化"原理和"国内恐怖主义"在发生作用,意识形态的高压和经济利益的诱惑折断了他们的脊梁骨泯灭了他们的良知。知猪比民猪待遇高,而文狗比起官狗来,就穷酸太多了,官狗吃肉,文狗只能吃骨头喝剩汤。称这些知猪文狗为知识分子,实在太亵渎了。
知识分子是个泊来的词汇,定义十分宽泛。《时代周刊》有过一个知识分子的定义,概括为两句话:知识分子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力,必须是他所在社会的批评者。这个定义太严,以此定义来衡量,当今中国绝大部分专家学者大师都要被排除在知识分子队伍之外。哈耶克认为,一个人只要能说会写,博学多闻,并且对于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就可称为知识分子。以此宽泛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数也是不合格的。能说会写可能马马虎虎,博学多闻、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比较快,可就寥寥无几了。
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种"以独立的思考追求普遍性的客观真理、对现实社会以及流行的价值观持有批判态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只问对错,不顾一切"(吾丁《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的独立知识分子,当今中国也并非绝对没有,老枭就是其中一个,只是人数太不成比例了,在知猪文犬成堆的知识分子队伍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并非中国知识分子天生愚贱,有因才有果,有主才有奴,他们其实也是牺牲品可忴虫。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古代称士)一直扮演着帮闲、帮忙的御用角色,既使太平盛世,或遇上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也不过是在上者"礼"、"下"的对象。文人的人格,乃附庸"君格"、"国格"上,文人自身是没有独立的人格的。知猪文犬,古已有之,只不过"于今为烈"而已。"并非专家们天生愚蠢下贱,或者书读多了名头大了就变傻变贱,而是因为在咱们中国,xxx是领导一切的权威,要想成名成家,必须攀权附势并抛弃原则和常识。名大家成后,觉悟也高了,奴性也足了,良知和常识也丢得差不多了。要成功就得有牲牺,此之谓也。"(枭文《放眼神州尽蠢才》)。
知猪文犬和民猪官狗一样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比起历代君主来,党妈妈更加喜欢把人当猪变人为狗。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会如此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地猪狗化,自然是拜我党半个多世纪来变本加厉的愚民教育、党化教育所赐。知识分子的奴性,思想文化的落后,源于专制政治的黑暗反动,基本标志就是知识分子的奴性化工具化,是传统美德的沦丧、独立人格的陵夷、自由思想的凋落和自主精神的阉割!拒绝知识钙化、拒绝头脑退化,拒绝思想僵化、拒绝精神奴化,要从拒绝专制主义开始!
中国有无数专家、教授、大师、泰斗,无数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律专家、军事专家。有人说,比起一般群众来,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人知识多些、文化高些、知情权大些、信息畅通些,相对地总会明事理识是非些、思想活跃些进步些、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快些。老枭大摇其头曰:非也非也。且不论思想高度观念新度,就以认知水平而言,在一些常识问题及专业知识上,许多知识分子比起普通民众更欠缺正常思维判断能力,更愚蠢、更弱智、更二百五、更"猪",他们不过是有知识的蠢才、有文化的奴才而已。老枭自铸伟词,称之为知猪文犬。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吧。
有经济学家说,北京的堵车象征着经济的繁荣;有经济学家说,萨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益无害;有法学院院长说,中国有丰富的本土资源有乡规民约,不需要西方的现代法律;有北大经济学家教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 小康社会的标志就是教授有第二套住房";有教育专家向决策者献策,通过提高教育收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说,我国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了,记者问:咱们国家不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吗?专家连声说,太难听太难听!不利于提高全国人民的豪情和信心;在要不要"高薪养廉"之争中,专家们大多持肯定态度,有认为高薪可以提高腐败成本的;有认为当官的都属于高智商,他们的脑力劳动价值应当区别体力劳动者,只有高薪才能实现公平分配的;…(对此我已予以痛斥,见《枭眼看世之一六五》)。有经济学家在探讨国有企业工人下岗问题时说,国家要减少包袱,不再包办终身,工人现在要养活自己了…经济学界还有什么腐败有利、灾难有利等高论,甚至有少壮派经济学家提出过一种理论,中国应该学习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验,牺牲一代少女发展经济。以上种种,无不是弱智加混蛋的代表作。
在社科领域,有大喊法治建设却反对民主制度的,有认为"计划经济反应慢和运作僵硬的弊病,完全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坚决"的,有认为中国国情特殊,老百姓有了民主就会饿肚子,国家就会四分五裂的;有说老百姓素质低劣,不需要民主,"给他民主也不懂使"的,有认为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其根源在于"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的,有国际政治学院副院长说,中国有文官制度,不需要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北大中文系教授把高行健的作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作比较后得到结论:宁可看春节联欢晚会,也不要看高行健;…。
特别精彩搞笑的是张召忠之流,从战争开始对伊拉克取胜前景进行乐观推测,到后来推断十几万伊拉克军队通过伊拉克地下通道疏散隐藏起来准备打游击战,再到现在抓住萨达姆时断定"肯定有问题"(就算做了DNA也靠不住,说不定这又是美国玩的把戏),断定老萨被擒不反抗是为了在法庭上"反诉",种种奇谈,令人哭笑不得。岂但"专家一开口,老枭就发笑",全国愚民都笑掉大牙啦。
无数的专家学者助桀为虐,为"六四镇压"、为一党独大的" 社会主义民主"辨护,为"主权高于人权"之类缪论提供理论依据;无数文人作家为文为诗高歌颂盛世,有大师宣称今日的中国已基本符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盛世标准,认为当今中国不仅是又一个盛世,并且是超越已经有过4次盛世的最辉煌的盛世,更是举世难得的盛世…。至于有学者把孟子从外文著作中翻回来翻成"门修斯",有专家指出境外电子邮箱比境内邮箱风险更大,有专家"在贵州巨石上找到"党"权神授的证据等,至于一些学者文章因果颠倒、主次颠倒、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简直太家常便饭了。
老百姓知识低文化少信息闭塞,过于无知寡闻,情有可原。知识分子怎么样文化程度要高些,多少有些知情权,反而在一些常识问题上表现得比一般民众更为愚蠢弱智,这就令人有理由怀疑他们不仅仅是智障问题而是品质问题,大多数知识分子更大可能是在装傻,目的在于向主子献计献媚、卖好讨好。表象如猪实质是狗,弱智是假奴性是真,无知是假无耻是真,是假痴真奴,伪知猪真文狗。
除了前面那个"傻博士",除了"孟子"和"门修斯"、"致仕"与"获得官职"等纯知识性问题,一般而言,他们不会不知道萨达姆是个血债累累罪恶滔天失道无助千夫所指的大魔头,不会不知道洪灾成千上万普通百姓家破人亡,不会不明白是国家养活了工人还是工人养着国家,不会不明白通过提高教育收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必将剥夺许多穷困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会不明白拿高行健作品和春节联欢晚会比就象拿刘德华与江泽民比一样,不会不明白党主专制下实行的"法治"只能是党大于法的"社会主义法制",不会不明白"堵车繁荣论"、"腐败、灾难有利论"之类纯属理论垃圾,不会不明白当今中国是环境恶化、道德崩溃、腐败猖獗、特权横行、官民对立、民不聊生的危世乱世…。这些老百姓都明白都知道的常识,相信他们不会不明白不知道。
他们不是无知,是太聪明太精明了。精明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立场,变成黑心鬼甘为权门犬,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他们出卖了诚信道义精神灵魂,出卖了学术良知文化尊严。他们之所以强辞夺理知错偏说迎难而上歪理正说瞎捣酱糊笑煞酱糊,是因为"利益最大化"原理和"国内恐怖主义"在发生作用,意识形态的高压和经济利益的诱惑折断了他们的脊梁骨泯灭了他们的良知。知猪比民猪待遇高,而文狗比起官狗来,就穷酸太多了,官狗吃肉,文狗只能吃骨头喝剩汤。称这些知猪文狗为知识分子,实在太亵渎了。
知识分子是个泊来的词汇,定义十分宽泛。《时代周刊》有过一个知识分子的定义,概括为两句话:知识分子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力,必须是他所在社会的批评者。这个定义太严,以此定义来衡量,当今中国绝大部分专家学者大师都要被排除在知识分子队伍之外。哈耶克认为,一个人只要能说会写,博学多闻,并且对于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就可称为知识分子。以此宽泛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数也是不合格的。能说会写可能马马虎虎,博学多闻、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比较快,可就寥寥无几了。
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种"以独立的思考追求普遍性的客观真理、对现实社会以及流行的价值观持有批判态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只问对错,不顾一切"(吾丁《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的独立知识分子,当今中国也并非绝对没有,老枭就是其中一个,只是人数太不成比例了,在知猪文犬成堆的知识分子队伍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并非中国知识分子天生愚贱,有因才有果,有主才有奴,他们其实也是牺牲品可忴虫。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古代称士)一直扮演着帮闲、帮忙的御用角色,既使太平盛世,或遇上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也不过是在上者"礼"、"下"的对象。文人的人格,乃附庸"君格"、"国格"上,文人自身是没有独立的人格的。知猪文犬,古已有之,只不过"于今为烈"而已。"并非专家们天生愚蠢下贱,或者书读多了名头大了就变傻变贱,而是因为在咱们中国,xxx是领导一切的权威,要想成名成家,必须攀权附势并抛弃原则和常识。名大家成后,觉悟也高了,奴性也足了,良知和常识也丢得差不多了。要成功就得有牲牺,此之谓也。"(枭文《放眼神州尽蠢才》)。
知猪文犬和民猪官狗一样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比起历代君主来,党妈妈更加喜欢把人当猪变人为狗。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会如此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地猪狗化,自然是拜我党半个多世纪来变本加厉的愚民教育、党化教育所赐。知识分子的奴性,思想文化的落后,源于专制政治的黑暗反动,基本标志就是知识分子的奴性化工具化,是传统美德的沦丧、独立人格的陵夷、自由思想的凋落和自主精神的阉割!拒绝知识钙化、拒绝头脑退化,拒绝思想僵化、拒绝精神奴化,要从拒绝专制主义开始!
现代犬儒主义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
“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了当今犬儒文化的基本特点。“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
犬儒思想并不带有自我罪孽感。在它那里,怀疑正统成为一种常态思想。无论从认知还是从道义来说,不相信都是常态,相信才是病态;相信是因为头脑简单,特容易上当。犬儒思想者也不再受恐惧感的折磨,因为他知道人人都和他一样不相信,只是大家在公开场合不表明自己的不相信罢了。
它是一种对现实的不反抗的理解和不认同的接受,也就是人们平时常说的“难得糊涂”。弱者犬儒主义使在下者在并不真傻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地装傻。既然我没法说真话,那么你要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我不这么说也得这么说,由不得我心里想说什么。我照你的说,不见得有好处,但不照你的说,说不定就有麻烦。我知道我照你的说,你未必就相信我,未必就拿我当回事;但我不照你的说,你肯定会说我不拿你当回事。既然你要的不过是我摆出相信的样子,我又何必在说真话上面空费心思。
现代犬儒主义特征:
典型“现代犬儒”
◆ 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一个人就成了犬儒。
◆ 肯思考的人才会变成犬儒,变成犬儒后你就可以不再思考。
◆ 犬儒的口头禅:“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钱?”“自由能当饭吃吗?”
◆ 当强权在欺侮弱小时,犬儒的态度是:“都不是好东西,我谁也不帮。”
◆ 犬儒不分善恶,但他不一定是不知善恶。犬儒是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
◆ 犬儒不进行积极的抗争,犬儒只是消极的嘲讽,但权势是不在乎嘲讽的,“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也许不应该把犬儒视为罪恶,但犬儒是罪恶的存在条件,是犬儒使罪恶成为可能。
◆ 犬儒本来未必全是势利,但是他既然抹杀了善恶是非,结果到头来就只剩下了势利。
◆ 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中间只有不显眼的一小步。
◆ 犬儒病:气血亏虚,中年后易得此病。
◆ 犬儒不只是失望,犬儒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
◆ 犬儒主义者未免太自卑了,他们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犬儒主义者又未免太自大了,他们以为只有他们才对现实感到不满。
◆ 绝对的权力令人腐败,绝对的无权也令人腐败,因为两者都容易使人相信权力就是一切。
◆ 专制的目的是把人变成犬儒,而犬儒却以为只有他们才看透了专制。
◆ 极端主义看上去是犬儒主义的死对头,其实不然。在每一个极端主义的内心深处,无不隐藏着深刻的犬儒主义。
◆ 给别人奋斗泼冷水的人,往往不是从不奋斗的人,而是那些自己曾经奋斗过、但没有成功、然后放弃了奋斗的人。
◆ 犬儒很有些象道家,原本是积极的消极,后来却变成消极的消极。
◆ 犬儒主义是循环论证的自我实现的悲观主义:犬儒主义不相信理想可以实现,所以他不去为理想而努力,所以理想就不会实现,所以他就更不相信,所以就更不努力,所以就更不相信,所以……
◆ 世故意味着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
“说一套做一套”形成了当今犬儒文化的基本特点。“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
犬儒思想并不带有自我罪孽感。在它那里,怀疑正统成为一种常态思想。无论从认知还是从道义来说,不相信都是常态,相信才是病态;相信是因为头脑简单,特容易上当。犬儒思想者也不再受恐惧感的折磨,因为他知道人人都和他一样不相信,只是大家在公开场合不表明自己的不相信罢了。
它是一种对现实的不反抗的理解和不认同的接受,也就是人们平时常说的“难得糊涂”。弱者犬儒主义使在下者在并不真傻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地装傻。既然我没法说真话,那么你要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我不这么说也得这么说,由不得我心里想说什么。我照你的说,不见得有好处,但不照你的说,说不定就有麻烦。我知道我照你的说,你未必就相信我,未必就拿我当回事;但我不照你的说,你肯定会说我不拿你当回事。既然你要的不过是我摆出相信的样子,我又何必在说真话上面空费心思。
现代犬儒主义特征:
典型“现代犬儒”
◆ 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一个人就成了犬儒。
◆ 肯思考的人才会变成犬儒,变成犬儒后你就可以不再思考。
◆ 犬儒的口头禅:“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钱?”“自由能当饭吃吗?”
◆ 当强权在欺侮弱小时,犬儒的态度是:“都不是好东西,我谁也不帮。”
◆ 犬儒不分善恶,但他不一定是不知善恶。犬儒是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
◆ 犬儒不进行积极的抗争,犬儒只是消极的嘲讽,但权势是不在乎嘲讽的,“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也许不应该把犬儒视为罪恶,但犬儒是罪恶的存在条件,是犬儒使罪恶成为可能。
◆ 犬儒本来未必全是势利,但是他既然抹杀了善恶是非,结果到头来就只剩下了势利。
◆ 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中间只有不显眼的一小步。
◆ 犬儒病:气血亏虚,中年后易得此病。
◆ 犬儒不只是失望,犬儒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
◆ 犬儒主义者未免太自卑了,他们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犬儒主义者又未免太自大了,他们以为只有他们才对现实感到不满。
◆ 绝对的权力令人腐败,绝对的无权也令人腐败,因为两者都容易使人相信权力就是一切。
◆ 专制的目的是把人变成犬儒,而犬儒却以为只有他们才看透了专制。
◆ 极端主义看上去是犬儒主义的死对头,其实不然。在每一个极端主义的内心深处,无不隐藏着深刻的犬儒主义。
◆ 给别人奋斗泼冷水的人,往往不是从不奋斗的人,而是那些自己曾经奋斗过、但没有成功、然后放弃了奋斗的人。
◆ 犬儒很有些象道家,原本是积极的消极,后来却变成消极的消极。
◆ 犬儒主义是循环论证的自我实现的悲观主义:犬儒主义不相信理想可以实现,所以他不去为理想而努力,所以理想就不会实现,所以他就更不相信,所以就更不努力,所以就更不相信,所以……
◆ 世故意味着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
犬儒主义的来历和主张是什么?
人心不会熄灭,但它可能蒙上灰烬而不再燃烧。灰烬本来是燃烧的产物,但它反过来又抑制了燃烧。
拨开灰烬,你会看到重新燃烧的人心。
——作者手记
当今中国最流行的是什么主义?答:犬儒主义。
“开幕没有不盛大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牛奶没有不加三聚氰胺的,活着没有不受罪的,拍戏没有不上床的......”中国在各种潜规则的文化驱动下,越来越走向一种名与实相脱离的社会,贪官口头上喊一套,背地里干一套,这些一而再再二三发生的公共恶性事件, 这种社会病的根源是来自于道德虚无和信仰真空的犬儒主义。
⊙ ⒈犬儒主义的来龙去脉
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这些理解大致不差,不过,我们若想对犬儒一词有更完整的把握,有必要略略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我们知道,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关于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后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在吕西安笔下,那些天真地追求德性的人都不过是大傻瓜而已。按照这派人的看法,世间之人只有两种,要么伪君子,要么真小人。犬儒一词后来的含义就是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不错,犬儒派既嘲讽有权有势者,也嘲讽无权无势者,但前者并不在乎你的嘲讽,“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后者却必须赢得人们的同情支持。所以,犬儒派客观上是有利于强势者不利于弱势者。这样,犬儒派就从现存秩序的激进批评家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某种共犯合谋。
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理想主义的,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非理想主义,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其间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后来,犬儒一词正好变成了它的反面:只认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王尔德说:“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
⒉ 专制与犬儒
密尔早就指出,专制使人变成犬儒(这使人联想起王夫之的话:“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专制既是一种极端的专制,因此它更会使人变成犬儒。在**专制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容易变成犬儒。统治者变成犬儒,因为他们早就不相信他们口头上宣讲的那套理论和原则,他们只把那些理论和原则当做维护权力的手段以及镇压反抗的借口。在被统治者方面,当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冠冕堂皇的旗帜下实际上处于被愚弄被压迫的境地,很容易转而对一切美好的价值失去信心。尤其是在试图反抗又遭到严重的挫折之后。这样,他们就可能放弃理想,放弃追求,甚至反过来嘲笑理想,嘲笑追求——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他们就变成了犬儒。当然,统治者的犬儒主义和被统治者的犬儒主义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广义地讲,它们都可以归入犬儒主义。
按照欧文·豪的分析:极权主义有三个阶段,(一)、乌托邦,令人心醉神迷的天堂理想,它诱发了狂热,而狂热则导致了(二)大规模的恐怖和人间地狱,然后,狂热与恐怖被耗尽,于是,(三)、人们变得玩世不恭,“看透一切”,政治冷感,即犬儒主义。
我以为极权主义有四个阶段,在狂热和恐怖之后常常还发生过反抗,在反抗受挫之后才会出现普遍的犬儒主义。极权统治靠人们的狂热而建立,通过大规模的恐怖而得以巩固,但是,狂热和恐怖都不可能持久,最后是靠着人们的消沉与冷漠,极权统治才得以维系。
⒊史密斯笔下的俄国人
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他那本写于一九七六年的《俄国人》一书中,向读者讲述了在勃烈日涅夫时代弥漫于苏联社会的犬儒主义。我们知道,自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后,苏联社会出现了所谓“解冻”即有限的自由化时期。随着自由化运动的深入推进,苏共当局重新加强控制。其后,赫鲁晓夫被黜,勃烈日涅夫上台,进一步压制自由化运动,致使该运动渐趋沉寂。正是在这种情势下,犬儒主义蔓延,构成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史密斯发现,在苏联,**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首先是苏共领导人自己就不再相信(顺便一提,不久前,勃烈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写到,勃烈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史密斯引用一位莫斯科的科学家的话,“意识形态可以起两种作用 ——或者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理论,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的领导人把它用来作为一种象征,作为断定其他人是否忠诚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这些人身体力行的一种理论。它不是活的理论”。好比赵高在金殿上指鹿为马,以此测试群臣,看谁是跟自己的谁是不跟的。一位高级编辑指出,现今当政的这些苏共领导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些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他们所要的是权力,纯粹是权力”。这位编辑说,虽然上上下下的人都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对各种事情也并非没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到了正式的场合,他们却照旧举手拍掌,重复着官方的陈词滥调。人们明知这一切是毫无意义的,是逢场做戏,“可是你必须去玩它”。
许多俄国人既然抱着看破红尘的态度,因此,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真的坚持某种理念,某种理想主义,简直觉得惊奇。在一次国际和平大会上,一位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就对美国代表的较真深感意外。他私下问史密斯:难道这些美国人真的认为他们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影响现实政治吗?
史密斯认识一个苏共少壮派官员。看上去此人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他一方面在和朋友谈话中批评时政,攻击腐败,俨然是个改革家;另一方面,他又对本国的政治感到自豪,为自己能身处权势集团而踌躇满志。他清楚地知道斯大林时代的恐怖,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时代,但与此同时,他又对斯大林靠强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而十分骄傲。一方面,他很乐意向别人显示他的思想解放,根本不相信官方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善于掩盖个人观点,对自己在党内会议上以善于发言著称而得意。其实,这正是苏共新一代官员的一种典型——无信仰的、犬儒式的机会主义者。“可见,”史密斯总结道,“个人只要服从听话,不公开向意识形态挑战,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不是关键问题。”
伴随着看穿一切的思潮的流行,物质主义也开始泛滥。这后一点倒也情有可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折腾,俄国人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党许下的诺言又在哪里?无怪乎人们会这样想:“人只活一世,而这一世是短促的。所以,请给我一点东西吧。别老是许给未来呀!”物质主义的泛滥进一步冲掉了残存的理想主义。许多人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为了一次出国机会,为了分得一套房子或搞到一部新汽车——甘愿放弃自己的独立政见。这样,当局无须乎再采取大规模的恐怖措施,就足以控制住它治下的广土众民。
少数勇敢的持不同政见者依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在起初一段时期,他们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虽然敢于公开表示这种尊敬的人不多。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到后来,当局对异议人士泼污水,在一部分人中间竟然也得到某种响应。史密斯对此大惑不解。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异议人士对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外的每一个人。苏联人好象妓女一样,因为自己是妓女,便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妓女。苏联人认为整个世界是分为党派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党或那个党的成员,根本没有真正的诚实,根本没有人支持真理。如果有人说他是公正的,是只讲真理的,那么,他就是在说谎骗人。这种犬儒主义给当局帮了大忙:使知识分子就范,把不听话的异议人士排斥于社会之外。虽然人们可以到西方去旅行和收听西方的电台。但只要普遍存在着这种犬儒主义,他们就会认为那不过是另一派在说话,所以也就值不得当真了。这种犬儒主义提供了极权国家今天的稳定,以代替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恐怖。
拨开灰烬,你会看到重新燃烧的人心。
——作者手记
当今中国最流行的是什么主义?答:犬儒主义。
“开幕没有不盛大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牛奶没有不加三聚氰胺的,活着没有不受罪的,拍戏没有不上床的......”中国在各种潜规则的文化驱动下,越来越走向一种名与实相脱离的社会,贪官口头上喊一套,背地里干一套,这些一而再再二三发生的公共恶性事件, 这种社会病的根源是来自于道德虚无和信仰真空的犬儒主义。
⊙ ⒈犬儒主义的来龙去脉
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这些理解大致不差,不过,我们若想对犬儒一词有更完整的把握,有必要略略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我们知道,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关于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后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在吕西安笔下,那些天真地追求德性的人都不过是大傻瓜而已。按照这派人的看法,世间之人只有两种,要么伪君子,要么真小人。犬儒一词后来的含义就是把人们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纯粹的自私自利。不错,犬儒派既嘲讽有权有势者,也嘲讽无权无势者,但前者并不在乎你的嘲讽,“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后者却必须赢得人们的同情支持。所以,犬儒派客观上是有利于强势者不利于弱势者。这样,犬儒派就从现存秩序的激进批评家变成了既得利益者的某种共犯合谋。
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理想主义的,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非理想主义,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其间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坚持内在的美德和价值,鄙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后来,犬儒一词正好变成了它的反面:只认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认内在的德性与价值。王尔德说:“犬儒主义者对各种事物的价钱一清二楚,但是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
⒉ 专制与犬儒
密尔早就指出,专制使人变成犬儒(这使人联想起王夫之的话:“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专制既是一种极端的专制,因此它更会使人变成犬儒。在**专制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容易变成犬儒。统治者变成犬儒,因为他们早就不相信他们口头上宣讲的那套理论和原则,他们只把那些理论和原则当做维护权力的手段以及镇压反抗的借口。在被统治者方面,当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冠冕堂皇的旗帜下实际上处于被愚弄被压迫的境地,很容易转而对一切美好的价值失去信心。尤其是在试图反抗又遭到严重的挫折之后。这样,他们就可能放弃理想,放弃追求,甚至反过来嘲笑理想,嘲笑追求——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他们就变成了犬儒。当然,统治者的犬儒主义和被统治者的犬儒主义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广义地讲,它们都可以归入犬儒主义。
按照欧文·豪的分析:极权主义有三个阶段,(一)、乌托邦,令人心醉神迷的天堂理想,它诱发了狂热,而狂热则导致了(二)大规模的恐怖和人间地狱,然后,狂热与恐怖被耗尽,于是,(三)、人们变得玩世不恭,“看透一切”,政治冷感,即犬儒主义。
我以为极权主义有四个阶段,在狂热和恐怖之后常常还发生过反抗,在反抗受挫之后才会出现普遍的犬儒主义。极权统治靠人们的狂热而建立,通过大规模的恐怖而得以巩固,但是,狂热和恐怖都不可能持久,最后是靠着人们的消沉与冷漠,极权统治才得以维系。
⒊史密斯笔下的俄国人
美国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他那本写于一九七六年的《俄国人》一书中,向读者讲述了在勃烈日涅夫时代弥漫于苏联社会的犬儒主义。我们知道,自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后,苏联社会出现了所谓“解冻”即有限的自由化时期。随着自由化运动的深入推进,苏共当局重新加强控制。其后,赫鲁晓夫被黜,勃烈日涅夫上台,进一步压制自由化运动,致使该运动渐趋沉寂。正是在这种情势下,犬儒主义蔓延,构成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史密斯发现,在苏联,**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很少有人相信,首先是苏共领导人自己就不再相信(顺便一提,不久前,勃烈日涅夫的侄女柳芭发表回忆录,其中写到,勃烈日涅夫当年曾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听的空话。”)史密斯引用一位莫斯科的科学家的话,“意识形态可以起两种作用 ——或者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理论,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的领导人把它用来作为一种象征,作为断定其他人是否忠诚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这些人身体力行的一种理论。它不是活的理论”。好比赵高在金殿上指鹿为马,以此测试群臣,看谁是跟自己的谁是不跟的。一位高级编辑指出,现今当政的这些苏共领导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些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他们所要的是权力,纯粹是权力”。这位编辑说,虽然上上下下的人都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对各种事情也并非没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一到了正式的场合,他们却照旧举手拍掌,重复着官方的陈词滥调。人们明知这一切是毫无意义的,是逢场做戏,“可是你必须去玩它”。
许多俄国人既然抱着看破红尘的态度,因此,当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真的坚持某种理念,某种理想主义,简直觉得惊奇。在一次国际和平大会上,一位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就对美国代表的较真深感意外。他私下问史密斯:难道这些美国人真的认为他们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影响现实政治吗?
史密斯认识一个苏共少壮派官员。看上去此人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他一方面在和朋友谈话中批评时政,攻击腐败,俨然是个改革家;另一方面,他又对本国的政治感到自豪,为自己能身处权势集团而踌躇满志。他清楚地知道斯大林时代的恐怖,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时代,但与此同时,他又对斯大林靠强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而十分骄傲。一方面,他很乐意向别人显示他的思想解放,根本不相信官方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善于掩盖个人观点,对自己在党内会议上以善于发言著称而得意。其实,这正是苏共新一代官员的一种典型——无信仰的、犬儒式的机会主义者。“可见,”史密斯总结道,“个人只要服从听话,不公开向意识形态挑战,不管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不是关键问题。”
伴随着看穿一切的思潮的流行,物质主义也开始泛滥。这后一点倒也情有可原。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折腾,俄国人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党许下的诺言又在哪里?无怪乎人们会这样想:“人只活一世,而这一世是短促的。所以,请给我一点东西吧。别老是许给未来呀!”物质主义的泛滥进一步冲掉了残存的理想主义。许多人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为了一次出国机会,为了分得一套房子或搞到一部新汽车——甘愿放弃自己的独立政见。这样,当局无须乎再采取大规模的恐怖措施,就足以控制住它治下的广土众民。
少数勇敢的持不同政见者依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在起初一段时期,他们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虽然敢于公开表示这种尊敬的人不多。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到后来,当局对异议人士泼污水,在一部分人中间竟然也得到某种响应。史密斯对此大惑不解。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异议人士对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难以相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外的每一个人。苏联人好象妓女一样,因为自己是妓女,便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妓女。苏联人认为整个世界是分为党派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党或那个党的成员,根本没有真正的诚实,根本没有人支持真理。如果有人说他是公正的,是只讲真理的,那么,他就是在说谎骗人。这种犬儒主义给当局帮了大忙:使知识分子就范,把不听话的异议人士排斥于社会之外。虽然人们可以到西方去旅行和收听西方的电台。但只要普遍存在着这种犬儒主义,他们就会认为那不过是另一派在说话,所以也就值不得当真了。这种犬儒主义提供了极权国家今天的稳定,以代替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恐怖。
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如何去爱?——爱和喜欢、性、责任等
如何去爱?——爱和喜欢、性、责任等
上一篇文章谈到,快乐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苦难,要快乐就要用爱溶解苦难。而如何去爱,却是看起来理所当然,做起来糟糕透顶的事情。大多数国人爱的能力都处于小学没毕业的水平,谈爱有些谈天书的感觉。
克里希那穆提说,把所有不是爱的成分祛除了,剩下的就是爱。平时我们谈的爱,其实是拥有、占有、享受、满足等等感受。爱到底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先区分一下于爱和与爱有关的概念吧。
爱和喜欢:爱是无限性喜欢是有限性
爱是没有边界的。它可以深入到任何一种深度,所以你所爱的人越对你越好,你的幸福感越强,因为你有意愿回报他。爱具有无限性的特征。
喜欢是有边界的。喜欢没有把心交给对方,对于他对你的好,你有一定的承受力,对方与你需要有个距离,超出这个距离,你就会觉得内心某个领域被冒犯了。喜欢具有有限性特征。
喜欢并不完全是爱的前奏。任何一对好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之间都会有喜欢的成分,有些喜欢永远都不能转换为爱。因为两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交往的距离,不会侵犯到对方最隐秘的角落,所以相处也可以非常愉悦。由于性的因素起的作用很小,所以往往精神交流会非常深入,这是爱情不能比拟的。
没有受过爱的启蒙教育的人,往往区分不出爱和喜欢的区别。大多数的国人就是性冲动混合着喜欢,加上到年龄了,就结婚了。这样的婚姻质量可想而知。
爱和性:爱指向个体性指向抽象
爱情由性驱动,异性友谊间有性因素,这是没有疑问的。母子、父女、兄弟姐妹、同性间有没有性因素?弗洛伊德认为有,我的体验也倾向于有,但不会像他说的那么大。
爱情几乎完全是由性发动的,柏拉图所说的精神之恋在我看来是升华后的结果。爱情中的爱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在起作用。叔本华很强调这个本能,甚至于否定爱情中的自由意志,认为只是意欲操纵的结果。显然他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很多时候,性本能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分不清是爱,还是喜欢,还是只是性冲动而已。西蒙。波伏娃和伯特兰。罗素都谈到过,女权运动之前,欧洲妇女因为不懂爱,错把性冲动当作爱的例子。其实这种情况在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也是很严重的。“情盲”教育的结果是让年轻人走很多弯路。
只有对人性体察很深的人,才能分出三者之间细微的差别。 爱他,除了爱他的灵魂,还会爱他的身体。因为他的身体是“他”的,你才爱。而单纯的性冲动,他的身体没有个体意义,只因为他是异性。异性朋友间如果能很好地觉察这一点,那么性因素就会给友谊增添美妙的因素,比同性友谊更亲密更有吸引力,但绝不会燃烧起撩人的爱火。
莫罗亚总结的异性友谊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一方单恋,另一方容忍;爱情褪去的旧情人;老年异性,性冲动已经消退。他没有体验到确有十分纯粹、自然、清澈的男女友情。这对双方品质有极高的要求,必须有高尚的品格和高超的爱的能力。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知》里精辟地谈到性和爱的区别:“性是没有目的的,看不清人的面孔”。“爱——是个性的,个体的,朝向于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面孔”。“爱欲之爱植根于性中,没有它爱就不能存在。但它克服性,它带来其他因素,救赎性”。
爱和责任:失去自愿的责任会走向人性的反面
因为庸俗的性伦理的广泛渗透,导致爱情和责任被扭曲和对立。我很长一段时间对“责任”一词很反感,就是觉得责任是社会强加给人的,会摧残人的天性。伴侣之间明明没有爱情了,还要强行结合在一起,原因无他,责任而已。
实际上,爱和责任不可分割。爱其实是非常沉重的字眼。李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只爱那么多,不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比海深,我的爱情浅。”他讲的不是爱,是喜欢混合着性冲动。对爱的理解,他和他前妻胡茵梦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
大多数的所谓的爱情是负不起责任的,因为他们没有责任能力。爱人之间的忠贞完全是自愿的,因为爱对方,所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意愿,和他的心融为一颗心,而且愿意承担融合过程中的苦难。两颗心不停地碰撞、交融,外力无法将之分开。由于性的因素参与,可能偶尔会有风流韵事,但心却如磐石般岿然不动。
现实生活中的伴侣结合往往是因为激情加糊里糊涂,因为双方个性、志向、兴趣、修养不同,随着岁月的流逝,两颗心慢慢疏离,最后天各一方。如此这般,忠贞的责任便会演变成枷锁。
责任,如果失去了自愿的意义,就会走向人性的反面,助长压迫和虚伪。
爱和独立 爱是两颗心的辉映
把心交给对方,自己在哪里?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描写了一对少年恋人,他们对对方精神的依恋无法走出既定的圈子,形成病态。
心在交出去的同时,和另外一颗心交融,心是否会失去?爱情刹那间的感受便是自我的消失,这是爱情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也许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不幸的是分裂成不同的性别,于是我们用一生去寻找合而为一的原初状态。而性给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动力。
两个人交融了,又分裂了,这是多么令人忧伤的一件事啊。古往今来的大贤大哲们都认为孤独是人的本质,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两个相爱的人,到头来终须一别。为这种忧伤,人类创造了无数的艺术品。
如果用心的映照来阐释爱的本质,可能会逃出孤独的怪圈。心有一种光芒,当你的光芒辉映出他的那部分光芒时,爱就会发生。心又有很多坑洞,你的光芒照不见,离你太远的人也照不见,只有离你最近的人会把这些坑洞照得清清楚楚。这些坑洞是隐伤,是你性格的缺陷,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强烈的耀眼的光芒会将你的隐伤剥开,然后你会鲜血淋漓地痛。
从这个角度来说,爱人最大的力量是促使自己内心完满,你的心自始至终都在那里,只不过他的光芒使你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存在。而我们往往会被能照耀隐伤的人吸引,也是潜意识在指引我们解决掉自身存在的问题。相爱的过程,就是两颗心互相辉映的状态。心灵,是非常神秘的领域,它自身运作的规律并不完全为人类所了解,爱,是我们深入了解内心最好的机缘。
人,一生都需要修行。而爱,是我们修行中最重要的内容。
上一篇文章谈到,快乐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苦难,要快乐就要用爱溶解苦难。而如何去爱,却是看起来理所当然,做起来糟糕透顶的事情。大多数国人爱的能力都处于小学没毕业的水平,谈爱有些谈天书的感觉。
克里希那穆提说,把所有不是爱的成分祛除了,剩下的就是爱。平时我们谈的爱,其实是拥有、占有、享受、满足等等感受。爱到底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先区分一下于爱和与爱有关的概念吧。
爱和喜欢:爱是无限性喜欢是有限性
爱是没有边界的。它可以深入到任何一种深度,所以你所爱的人越对你越好,你的幸福感越强,因为你有意愿回报他。爱具有无限性的特征。
喜欢是有边界的。喜欢没有把心交给对方,对于他对你的好,你有一定的承受力,对方与你需要有个距离,超出这个距离,你就会觉得内心某个领域被冒犯了。喜欢具有有限性特征。
喜欢并不完全是爱的前奏。任何一对好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之间都会有喜欢的成分,有些喜欢永远都不能转换为爱。因为两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交往的距离,不会侵犯到对方最隐秘的角落,所以相处也可以非常愉悦。由于性的因素起的作用很小,所以往往精神交流会非常深入,这是爱情不能比拟的。
没有受过爱的启蒙教育的人,往往区分不出爱和喜欢的区别。大多数的国人就是性冲动混合着喜欢,加上到年龄了,就结婚了。这样的婚姻质量可想而知。
爱和性:爱指向个体性指向抽象
爱情由性驱动,异性友谊间有性因素,这是没有疑问的。母子、父女、兄弟姐妹、同性间有没有性因素?弗洛伊德认为有,我的体验也倾向于有,但不会像他说的那么大。
爱情几乎完全是由性发动的,柏拉图所说的精神之恋在我看来是升华后的结果。爱情中的爱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在起作用。叔本华很强调这个本能,甚至于否定爱情中的自由意志,认为只是意欲操纵的结果。显然他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很多时候,性本能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分不清是爱,还是喜欢,还是只是性冲动而已。西蒙。波伏娃和伯特兰。罗素都谈到过,女权运动之前,欧洲妇女因为不懂爱,错把性冲动当作爱的例子。其实这种情况在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也是很严重的。“情盲”教育的结果是让年轻人走很多弯路。
只有对人性体察很深的人,才能分出三者之间细微的差别。 爱他,除了爱他的灵魂,还会爱他的身体。因为他的身体是“他”的,你才爱。而单纯的性冲动,他的身体没有个体意义,只因为他是异性。异性朋友间如果能很好地觉察这一点,那么性因素就会给友谊增添美妙的因素,比同性友谊更亲密更有吸引力,但绝不会燃烧起撩人的爱火。
莫罗亚总结的异性友谊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一方单恋,另一方容忍;爱情褪去的旧情人;老年异性,性冲动已经消退。他没有体验到确有十分纯粹、自然、清澈的男女友情。这对双方品质有极高的要求,必须有高尚的品格和高超的爱的能力。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知》里精辟地谈到性和爱的区别:“性是没有目的的,看不清人的面孔”。“爱——是个性的,个体的,朝向于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面孔”。“爱欲之爱植根于性中,没有它爱就不能存在。但它克服性,它带来其他因素,救赎性”。
爱和责任:失去自愿的责任会走向人性的反面
因为庸俗的性伦理的广泛渗透,导致爱情和责任被扭曲和对立。我很长一段时间对“责任”一词很反感,就是觉得责任是社会强加给人的,会摧残人的天性。伴侣之间明明没有爱情了,还要强行结合在一起,原因无他,责任而已。
实际上,爱和责任不可分割。爱其实是非常沉重的字眼。李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只爱那么多,不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比海深,我的爱情浅。”他讲的不是爱,是喜欢混合着性冲动。对爱的理解,他和他前妻胡茵梦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
大多数的所谓的爱情是负不起责任的,因为他们没有责任能力。爱人之间的忠贞完全是自愿的,因为爱对方,所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意愿,和他的心融为一颗心,而且愿意承担融合过程中的苦难。两颗心不停地碰撞、交融,外力无法将之分开。由于性的因素参与,可能偶尔会有风流韵事,但心却如磐石般岿然不动。
现实生活中的伴侣结合往往是因为激情加糊里糊涂,因为双方个性、志向、兴趣、修养不同,随着岁月的流逝,两颗心慢慢疏离,最后天各一方。如此这般,忠贞的责任便会演变成枷锁。
责任,如果失去了自愿的意义,就会走向人性的反面,助长压迫和虚伪。
爱和独立 爱是两颗心的辉映
把心交给对方,自己在哪里?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描写了一对少年恋人,他们对对方精神的依恋无法走出既定的圈子,形成病态。
心在交出去的同时,和另外一颗心交融,心是否会失去?爱情刹那间的感受便是自我的消失,这是爱情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也许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不幸的是分裂成不同的性别,于是我们用一生去寻找合而为一的原初状态。而性给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动力。
两个人交融了,又分裂了,这是多么令人忧伤的一件事啊。古往今来的大贤大哲们都认为孤独是人的本质,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两个相爱的人,到头来终须一别。为这种忧伤,人类创造了无数的艺术品。
如果用心的映照来阐释爱的本质,可能会逃出孤独的怪圈。心有一种光芒,当你的光芒辉映出他的那部分光芒时,爱就会发生。心又有很多坑洞,你的光芒照不见,离你太远的人也照不见,只有离你最近的人会把这些坑洞照得清清楚楚。这些坑洞是隐伤,是你性格的缺陷,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强烈的耀眼的光芒会将你的隐伤剥开,然后你会鲜血淋漓地痛。
从这个角度来说,爱人最大的力量是促使自己内心完满,你的心自始至终都在那里,只不过他的光芒使你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存在。而我们往往会被能照耀隐伤的人吸引,也是潜意识在指引我们解决掉自身存在的问题。相爱的过程,就是两颗心互相辉映的状态。心灵,是非常神秘的领域,它自身运作的规律并不完全为人类所了解,爱,是我们深入了解内心最好的机缘。
人,一生都需要修行。而爱,是我们修行中最重要的内容。
溶解苦难——快乐的方便法门之一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先笑了。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大哲论述过这个话题,我来谈它,原因无他,只因发觉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快乐不易。
人来到这世界,不管有多少目的,无非也是为了自己能快乐地活下去。牟宗三先生提出,西方哲学关乎自然,东方哲学关乎生命。寻求快乐的方法东西方也是各异。西方社会向外寻求,发展出自然科学,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以至于现代人对物质工具十分依赖,甚至成为物欲世界的奴隶;中国社会是从伦理道德讲快乐之道。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讲究的是修德。而修德是要放在社会关系里讲的,所以修来修去,就成了为别人修的。两种方法修来修去,都把自己修没了。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必然要对时事保持高度敏感。然而相对于国家大事要事,我更关注新闻事件中个体心灵的变化。人生是由一个一个的苦难构成的。每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都尝过掏心挖肺的痛楚、数夜难眠的焦虑、一夜白头的悲凉。要想快乐,第一个障碍就是苦难。
我的一个朋友曾说,坏人以苦难的名义作恶,好人用苦难感动自己。其实要快乐,需要超越苦难。超越这个词不容易理解,苦难降临之时,有多少人能做到心境平和?大多是深陷于情绪的乱麻之中,不知不觉被烦恼这个魔鬼摆布。只有慈悲胸怀的人,才能俯身注视自己承受的痛苦。苦难像盐,只有当心胸宽大如海洋时,才能溶解掉。未经世事的人,单纯如山泉,他的心胸是清澈透明的;饱经世事、历经磨难的人,他的心胸既可以像大海,而水质依然可以清澈见底;也可以像浑浊的江河,汹涌澎湃却杂质多多。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溶解苦难的能力。品格卑微的人,苦难如一座大山,压弯了他的要。心胸偏狭的人,苦难会转化为仇恨,他把苦难返还给施与他痛苦的外界;胆小懦弱的人,苦难是他的敌人,他用物的占有、情的索取来填满寂寞之心,以期躲开苦难。但是苦难并不理会这些,命运之轮总会转到那个我们最不喜欢的地方。
有慧根的人,会发现爱是苦难的溶剂。爱,指的不是男女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但这种爱又包含在男女之爱、亲情之爱和朋友之爱之中。我愿意把爱当作一种宇宙能量,它是对宇宙万物、众生有情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它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爱情的迷人之处在于通过对单个个体的爱肯定这个世界,所以长久的爱情之间,必然会有超越男女之情的成分。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天然地具有这种超越成分,所以女人天然比男人更能学会如何去爱。这种超越,是无限深入、无限宽广的,它的本质是我心甘情愿地“为(二声,成为的意思)你”,我、你合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同体因此同喜同悲。这种定义的爱,对象可以为任何人,所以它可以和宇宙同体同喜同悲。
当你感觉到和宇宙同体同喜同悲时,坚如磐石的苦难,会变得如松软的泥土,一点一点失去了它的重量和硬度。它还在那里,但已经不会令你痛苦了。圣者之“圣”,不在于能设法让苦难不在降临,或者一拳击碎苦难让它无影无踪,而是能够微笑地面对苦难,它来的时候不皱眉,心甘情愿地承受,直到它离开。这样,你收获的便是大喜乐,实际上是一种无欲无忧的境界。
爱升起之后,面对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人,我们便可以德抱怨,而不是睚眦必报。相对于以怨报德,睚眦必报是符合常理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但未必给生命个体带来快乐。以德报怨,怜悯给你带来苦难的人,需要修行,需要将心里的结一个一个打开。它需要人的内心足够强大。
生活中吊诡的是,对于凡夫俗子来说,给你带来苦难的人,往往是你最亲密的人。和你走得不够近,他的尖刺不会扎到你身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心量,爱最容易生出恨。佛教的教义可以解开这个心结。佛教认为人这种生命在六道中一世一世的轮回,每一世都有它的使命,人的一生就是修行的一生,目标是成佛。这一世你修掉了身上一部分恶,才不会带到下一世去;如果你任性胡为,下世就会堕落。而那个让你受苦的人,便是助你发现你本身的恶在哪里的人。你痛得越狠,你解脱的可能性越大,你进步的步伐迈得越快。如果怀有这样一种心肠去面对世界,你便会慢慢地从心底生出慈悲。当慈悲越积越多,苦难便会被溶解掉。
要快乐,就要学会用爱去溶解苦难。不过,没有人生来就会爱。在中国这个极度缺乏情感教育的国家,大多数人只是遵循自然赋予的爱的本能,顶多处于小学还没毕业的水平。在我看来,情感教育更多的是自我教育,需要跳出恶俗的伦理道德来审视你和他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那端,就是启发你掌握爱的能力的人。
人来到这世界,不管有多少目的,无非也是为了自己能快乐地活下去。牟宗三先生提出,西方哲学关乎自然,东方哲学关乎生命。寻求快乐的方法东西方也是各异。西方社会向外寻求,发展出自然科学,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以至于现代人对物质工具十分依赖,甚至成为物欲世界的奴隶;中国社会是从伦理道德讲快乐之道。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讲究的是修德。而修德是要放在社会关系里讲的,所以修来修去,就成了为别人修的。两种方法修来修去,都把自己修没了。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必然要对时事保持高度敏感。然而相对于国家大事要事,我更关注新闻事件中个体心灵的变化。人生是由一个一个的苦难构成的。每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都尝过掏心挖肺的痛楚、数夜难眠的焦虑、一夜白头的悲凉。要想快乐,第一个障碍就是苦难。
我的一个朋友曾说,坏人以苦难的名义作恶,好人用苦难感动自己。其实要快乐,需要超越苦难。超越这个词不容易理解,苦难降临之时,有多少人能做到心境平和?大多是深陷于情绪的乱麻之中,不知不觉被烦恼这个魔鬼摆布。只有慈悲胸怀的人,才能俯身注视自己承受的痛苦。苦难像盐,只有当心胸宽大如海洋时,才能溶解掉。未经世事的人,单纯如山泉,他的心胸是清澈透明的;饱经世事、历经磨难的人,他的心胸既可以像大海,而水质依然可以清澈见底;也可以像浑浊的江河,汹涌澎湃却杂质多多。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溶解苦难的能力。品格卑微的人,苦难如一座大山,压弯了他的要。心胸偏狭的人,苦难会转化为仇恨,他把苦难返还给施与他痛苦的外界;胆小懦弱的人,苦难是他的敌人,他用物的占有、情的索取来填满寂寞之心,以期躲开苦难。但是苦难并不理会这些,命运之轮总会转到那个我们最不喜欢的地方。
有慧根的人,会发现爱是苦难的溶剂。爱,指的不是男女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但这种爱又包含在男女之爱、亲情之爱和朋友之爱之中。我愿意把爱当作一种宇宙能量,它是对宇宙万物、众生有情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它是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爱情的迷人之处在于通过对单个个体的爱肯定这个世界,所以长久的爱情之间,必然会有超越男女之情的成分。母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天然地具有这种超越成分,所以女人天然比男人更能学会如何去爱。这种超越,是无限深入、无限宽广的,它的本质是我心甘情愿地“为(二声,成为的意思)你”,我、你合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同体因此同喜同悲。这种定义的爱,对象可以为任何人,所以它可以和宇宙同体同喜同悲。
当你感觉到和宇宙同体同喜同悲时,坚如磐石的苦难,会变得如松软的泥土,一点一点失去了它的重量和硬度。它还在那里,但已经不会令你痛苦了。圣者之“圣”,不在于能设法让苦难不在降临,或者一拳击碎苦难让它无影无踪,而是能够微笑地面对苦难,它来的时候不皱眉,心甘情愿地承受,直到它离开。这样,你收获的便是大喜乐,实际上是一种无欲无忧的境界。
爱升起之后,面对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人,我们便可以德抱怨,而不是睚眦必报。相对于以怨报德,睚眦必报是符合常理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基础,但未必给生命个体带来快乐。以德报怨,怜悯给你带来苦难的人,需要修行,需要将心里的结一个一个打开。它需要人的内心足够强大。
生活中吊诡的是,对于凡夫俗子来说,给你带来苦难的人,往往是你最亲密的人。和你走得不够近,他的尖刺不会扎到你身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心量,爱最容易生出恨。佛教的教义可以解开这个心结。佛教认为人这种生命在六道中一世一世的轮回,每一世都有它的使命,人的一生就是修行的一生,目标是成佛。这一世你修掉了身上一部分恶,才不会带到下一世去;如果你任性胡为,下世就会堕落。而那个让你受苦的人,便是助你发现你本身的恶在哪里的人。你痛得越狠,你解脱的可能性越大,你进步的步伐迈得越快。如果怀有这样一种心肠去面对世界,你便会慢慢地从心底生出慈悲。当慈悲越积越多,苦难便会被溶解掉。
要快乐,就要学会用爱去溶解苦难。不过,没有人生来就会爱。在中国这个极度缺乏情感教育的国家,大多数人只是遵循自然赋予的爱的本能,顶多处于小学还没毕业的水平。在我看来,情感教育更多的是自我教育,需要跳出恶俗的伦理道德来审视你和他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那端,就是启发你掌握爱的能力的人。
The last day of the month in Powerbuilder
http://www.bcarter.com/tip012.htm
Date Arithmetic in PowerBuilder!
Pity the poor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r: On January 1, 2000 their legacy systems travel in time, back to the year 1900. That's because their predecessors saved money on disk storage by defining date fields with two-digit years.
Our programmer predecessors coped with this by writing code that assumed "00" means "1900" so when the new millennium starts bank accounts will suddenly accumulate 100 years' worth of interest. Or sink to a zero balance, whichever is worse... it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Modern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s have no such problem; even if you display dates with only two-digit years they are stored in the database with a full four-digit year.
That doesn't mean everything is sweetness and light, however. We're still faced with every-day problems involving date arithmetic. It's really too bad the Cosmos never adopted the Metric System where every year has 10 months, every month has 10 days, every day has 10 hours and so on. No, we have to deal with astronomical intricacies like February having 28 days unless the year is divisible by 4 in which case it has 29 days, except where the year is divisible by 100 (28 days again) but not if it's divisible by 400 (29 days).
Simple questions like "What's the last day of the month?" become interesting challenges. Figure 1 shows the desired result.
Figure 1: Calculate Last Date in Month
A helpful rule of thumb is to ask "How can I use and abuse the RelativeDate() function to get the answer I need?" That's because the RelativeDate() function handles date arithmetic in units of days without stumbling over Leap Years and other problems.
It's easy to calculate the last day in the previous month by calling day() and RelativeDate() to subtract the day number from the date:
ld_last = RelativeDate ( ls_this, -day ( ld_this ) )
So what we need now is some date in the next month in order to use this trick to calculate the last date in this month. We can't just add some number of days to the first date because the result might be still in this month, or two months in the future depending on the first date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e pick.
What we can do is calculate the last date in the previous month as above, then add some number like 35 to get a date in the next month, and finally reapply the trick to get the answer. The code is shown in Figure 2.
Figure 2: f_last_date_in_month
/*
Description:
Compute the date of the last day in the month
of the parameter date.
Arguments:
ad_parm - Date for which the last day in the
month is calculated.
Returns:
date - The date of the last day in the month.
Example - Compute the last day in the current month:
ld_last = f_last_date_in_month ( today() )
*/
date ld_last_date_in_previous_month
date ld_date_in_next_month
// Compute the last date in previous month by the trick
// of subtracting the day number from the date.
// E.g., 1996-06-15 - 15 becomes 1996-05-31.
ld_last_date_in_previous_month &
= RelativeDate ( ad_parm, -day ( ad_parm ) )
// Compute a date guaranteed to be in the next month.
// E.g., 1996-05-31 + 35 becomes 1996-07-05.
ld_date_in_next_month &
= RelativeDate ( ld_last_date_in_previous_month, 35 )
// Compute the return value by the same trick,
// applied to the future date.
// E.g., 1996-07-05 - 05 becomes 1996-06-30.
return RelativeDate ( ld_date_in_next_month, &
-day ( ld_date_in_next_month ) )
Functions like day(), RelativeDate() and DaysAfter() are invaluable when performing date arithmetic. How they can be used to solve your problem might not be immediately obvious, but they can be combined in weird and wonderful ways to calculate just about any result.
My code:
//get last day of the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35)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Code With comment:
//get last day of the month
//last day of previous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 a day in next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35)
//the last day of this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Date Arithmetic in PowerBuilder!
Pity the poor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r: On January 1, 2000 their legacy systems travel in time, back to the year 1900. That's because their predecessors saved money on disk storage by defining date fields with two-digit years.
Our programmer predecessors coped with this by writing code that assumed "00" means "1900" so when the new millennium starts bank accounts will suddenly accumulate 100 years' worth of interest. Or sink to a zero balance, whichever is worse... it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Modern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s have no such problem; even if you display dates with only two-digit years they are stored in the database with a full four-digit year.
That doesn't mean everything is sweetness and light, however. We're still faced with every-day problems involving date arithmetic. It's really too bad the Cosmos never adopted the Metric System where every year has 10 months, every month has 10 days, every day has 10 hours and so on. No, we have to deal with astronomical intricacies like February having 28 days unless the year is divisible by 4 in which case it has 29 days, except where the year is divisible by 100 (28 days again) but not if it's divisible by 400 (29 days).
Simple questions like "What's the last day of the month?" become interesting challenges. Figure 1 shows the desired result.
Figure 1: Calculate Last Date in Month
A helpful rule of thumb is to ask "How can I use and abuse the RelativeDate() function to get the answer I need?" That's because the RelativeDate() function handles date arithmetic in units of days without stumbling over Leap Years and other problems.
It's easy to calculate the last day in the previous month by calling day() and RelativeDate() to subtract the day number from the date:
ld_last = RelativeDate ( ls_this, -day ( ld_this ) )
So what we need now is some date in the next month in order to use this trick to calculate the last date in this month. We can't just add some number of days to the first date because the result might be still in this month, or two months in the future depending on the first date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e pick.
What we can do is calculate the last date in the previous month as above, then add some number like 35 to get a date in the next month, and finally reapply the trick to get the answer. The code is shown in Figure 2.
Figure 2: f_last_date_in_month
/*
Description:
Compute the date of the last day in the month
of the parameter date.
Arguments:
ad_parm - Date for which the last day in the
month is calculated.
Returns:
date - The date of the last day in the month.
Example - Compute the last day in the current month:
ld_last = f_last_date_in_month ( today() )
*/
date ld_last_date_in_previous_month
date ld_date_in_next_month
// Compute the last date in previous month by the trick
// of subtracting the day number from the date.
// E.g., 1996-06-15 - 15 becomes 1996-05-31.
ld_last_date_in_previous_month &
= RelativeDate ( ad_parm, -day ( ad_parm ) )
// Compute a date guaranteed to be in the next month.
// E.g., 1996-05-31 + 35 becomes 1996-07-05.
ld_date_in_next_month &
= RelativeDate ( ld_last_date_in_previous_month, 35 )
// Compute the return value by the same trick,
// applied to the future date.
// E.g., 1996-07-05 - 05 becomes 1996-06-30.
return RelativeDate ( ld_date_in_next_month, &
-day ( ld_date_in_next_month ) )
Functions like day(), RelativeDate() and DaysAfter() are invaluable when performing date arithmetic. How they can be used to solve your problem might not be immediately obvious, but they can be combined in weird and wonderful ways to calculate just about any result.
My code:
//get last day of the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35)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Code With comment:
//get last day of the month
//last day of previous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 a day in next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35)
//the last day of this month
ld_shift_date = RelativeDate(ld_shift_date, -day(ld_shift_date))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SQL First and Last Day Of a Month
SQL First and Last Day Of a Month
In This SQL Tutorial show you retrieve First Day and Last Day for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It can dynamically to retrieve First Day and Last day for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Example SQL Statement or Query below show you how to retrieve First Day or Last Day for a month. To display the date in different format, click here.
DECLARE @Today DATETIME
SELECT @Today = '6/17/2007'
Get First Day of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3,@Today))
Value = 2007-03-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2,@Today))
Value = 2007-04-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1,@Today))
Value = 2007-05-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0,@Today))
Value = 2007-06-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1,@Today))
Value = 2007-07-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2,@Today))
Value = 2007-08-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3,@Today))
Value = 2007-09-01 00:00:00.000
Get Last Day of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2,@Today))
Value = 2007-03-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1,@Today))
Value = 2007-04-30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0,@Today))
Value = 2007-05-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1,@Today))
Value = 2007-06-30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2,@Today))
Value = 2007-07-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3,@Today))
Value = 2007-08-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4,@Today))
Value = 2007-09-30 00:00:00.000
In This SQL Tutorial show you retrieve First Day and Last Day for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It can dynamically to retrieve First Day and Last day for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Example SQL Statement or Query below show you how to retrieve First Day or Last Day for a month. To display the date in different format, click here.
DECLARE @Today DATETIME
SELECT @Today = '6/17/2007'
Get First Day of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3,@Today))
Value = 2007-03-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2,@Today))
Value = 2007-04-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1,@Today))
Value = 2007-05-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0,@Today))
Value = 2007-06-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1,@Today))
Value = 2007-07-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2,@Today))
Value = 2007-08-0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DAY(DATEADD(mm,1,@Today))-1),DATEADD(mm,3,@Today))
Value = 2007-09-01 00:00:00.000
Get Last Day of a Month Using SQL Query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2,@Today))
Value = 2007-03-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1,@Today))
Value = 2007-04-30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0,@Today))
Value = 2007-05-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1,@Today))
Value = 2007-06-30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2,@Today))
Value = 2007-07-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3,@Today))
Value = 2007-08-31 00:00:00.000
SELECT DATEADD(dd, -DAY(DATEADD(m,1,@Today)), DATEADD(m,4,@Today))
Value = 2007-09-30 00:00:00.000
2008年10月3日星期五
美满婚姻天注定
感:
美满婚姻天注定
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为什么能“好地互相弥补,并很好地共同走完漫长的48年婚姻生活道路“?
1。蒋坚信中国国民革命的动机不是阶级斗争的恨,而是求全民族独立的爱,这与基督教和中华传统相合,是两人一至的基础。 于国于家一样,都要以“爱”为出发点。
2。宋美龄的独立是很重要;蒋为了民族存亡能顶天立地,无疑赢得尊敬。(对刁蛮傲气的宋家大小姐,这当然是必须的)
3。国难当头,才有了患难和生死与共的机会。(这时无愧爱国爱家的血性男儿女杰)
4。双方都珍视感情,才能为对方着想。“能谦让、大度、温柔体贴。”
5。蒋军事上的失败反促成恬淡名利,相濡以沫的佳话。
所有种种有个人因素,也须历史的偶然机遇。
★宋美龄与蒋介石—— 一对恩爱夫妻
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不能否认与彼此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无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还是有了很好的发展,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竟然能很好地互相弥补,并很好地共同走完漫长的48年婚姻生活道路。
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是有不少矛盾的。对于蒋介石,宋美龄可以说是独立的,毕竟,她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手头的钱也不少,在美国读过书,英文更不用说了,又是才女,所以,一旦两人闹起别扭来,宋美龄要么索性往上海一躲,住在上海官邸,不去理会蒋介石,或者,飞到美国去住上一段时间。不过,吵架归吵架,两人毕竟还是夫妻,一般来说,蒋介石让步的时候多,有时甚至会低三下四给足宋美龄脸面,毕竟,宋美龄不在,他会增加许多的负担;虽然闹别扭后,最后投降的八成仍是蒋介石自己,但宋美龄也很能掌握分寸,一般不会给蒋介石制造麻烦,甚至不让蒋介石太过难堪,而且,一旦蒋介石有困难,她也会不计前嫌,回到丈夫身边帮忙。
蒋介石败到台湾后,已经不再能有太大的作为,加上蒋经国已经能做事,也会做事,蒋介石的负担已经少了不少,于是与宋美龄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多了,与宋美龄的感情就更浓了。据在蒋介石夫妇身边的工作人员多年观察,认为至少蒋介石对夫人是绝对真心真意的。孔宋两大家族在抗战胜利后,受到当时许多人士的指责,可是,宋美龄依旧是蒋介石除了蒋经国以外最倚重的亲人。台湾时期的宋美龄,昔日的风华不再,但蒋介石对她仍然是一如既往。
提起宋氏三姐妹,霭龄爱钱,庆龄爱国,美龄爱权。宋美龄确实爱权,但除了爱权之外,其实,宋美龄与蒋介石的感情还是挺深的,尤其是西安事变时的“美人救英雄”,一时便传为佳话。宋庆龄曾说:“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开始双方是出于政治目的和个人目的,也谈不上婚前是否有感情,两人婚后能谦让、大度、温柔体贴,尤其西安事变后,感情十分融洽和睦了。”抗战时期,宋美龄经常追随丈夫到各个战场上,亦步亦趋,甚至还亲自上前线劳军,并且,宋美龄还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丈夫的外交顾问,以自己西学的知识,完善丈夫的空军建设,并亲身到美国去争取援助。蒋介石去台湾后,1950年元月,正在美国的宋美龄离开平静繁华的纽约,回到丈夫身边。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失败命运无可挽回的楚霸王,看来美龄是要做他的虞姬了。50年代初,无疑是台湾局势最紧张,地位最模糊暧昧的一个阶段,但宋美龄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台湾,而且与蒋介石在台湾相守了25年。到了晚年,宋美龄本人无子嗣分心,要论对亲人的感情,当然首推蒋介石了,正是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从蒋介石的侍从们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退到台湾后,宋美龄对蒋介石来说,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其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每天下午约4点左右,必亲自送甜点及饮料至蒋介石书房;时间允许,下午5点左右,陪同蒋介石至台北近郊坐车散步;不宴客时,每晚8点左右,必陪伴蒋介石用餐;每周日必陪同蒋介石至官邸近旁凯歌教堂做礼拜;蒋介石生病之后,宋美龄摒弃一切的嗜好和交际,全心全意地为蒋介石的身体殚精竭虑,陪着夫君一起住院就医,长年如此,直至蒋介石以将近90的高龄去世。
附文:
①宋美龄是一个十足的夜猫子,又是一个标准的电影迷,看起电影来可以没天没日。宋美龄比较欣赏外国片子,她看电影时全神贯注,蒋介石对电影则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但对60年代流行的黄梅调电影兴趣很浓。夫妻两人对电影的吸引力也不一样。宋美龄是一定从头看到底,蒋介石则是以自己的作息为量看40分钟左右,看看时间快到9点了,便高声叫道:“好!停!”这时,电影暂时关闭,开灯,蒋介石向宋美龄道晚安,和随从一起上楼,等他们上了楼,宋美龄再继续看。看完电影,宋美龄再和其他人一起下象棋、聊天,要到1、2点才休息。
②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生活都相当有规律。蒋介石每天早晨6时整起床,做一个小时的体操,边做边唱“国歌”。到7时左右,开早饭的时间到,此时,宋美龄总是两眼惺松准时出现在饭厅里。她的习惯是每天夜里一二点才睡,先睡几个钟头,爬起来陪蒋介石吃早饭,吃完早饭,等到8点钟蒋介石上班,再回去补睡两三个钟头,这就是官邸里人所共知的“回笼觉”。蒋介石早饭一般吃些清粥小菜,为了补充营养,还要吃一个荷包蛋,宋美龄则是“洋式”,一般以牛奶、面包为早餐。中午12点,两人开始吃午饭。蒋介石吃米饭,再加几样可口的家乡菜,每个礼拜还要吃只炖母鸡。宋美龄则是以牛排、猪排为主食。在皮肤病发作期间,她只喝牛奶,外加鸡蛋。吃午饭时,是夫妻俩交流最多的时候,孙儿孙女及曾孙女是谈话的主要内容。
③蒋介石和宋美龄刚结婚的时候,没有多少共同的兴趣。结婚几十年后,两人终于培养了一些共同的爱好。国画就是其中之一。据一些行家评论,宋美龄的国画水平在中等偏上,尤其是画竹,有一定的水准。有时候,宋美龄作画,蒋介石就从办公室里走过来,站在一旁静静地看,宋美龄也不说话,两人在静谧的氛围里体味时光的流动。据说,每逢此时,警卫们除了绝对紧急的大事,一般不会进去破坏这温馨的情调。20世纪70年代后,蒋宋的感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蒋介石把大量的公务交给蒋经国去处理,从而有了不少的闲暇。在士林官邸宽阔的花园里,在花木掩映的山间小道上,人们经常看到蒋介石和宋美龄手挽着手,并肩漫步,低声絮语。
④宋美龄大事记精选
1897年于上海诞生,排行第4的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孩,父亲宋耀如是卫理公会传教士,早年曾参与革命,母亲倪桂珍出生于大夫家庭,受过中等教育;美龄上有姐姐霭龄、庆龄,兄子文、弟子良、子安。
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结婚,先循基督教仪式,在宋宅由余日章博士主持成婚,次日在上海大华饭店,由蔡元培证婚。
1937年蒋介石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聘请陈纳德将军整顿空军;与蒋介石同时膺选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1943年在美国国会的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开始“征服”美国之旅;3月,同罗斯福总统会晤,并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四月,到加拿大演讲;呼吁美国把对欧洲的考虑转向亚洲;五月回国,陪蒋介石参加四巨头会议为蒋介石担任翻译。
199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接受美国参院多数党领袖杜尔及参议员赛蒙分别代表共和党及民主党的邀请,出席美国国会为她举行的盛大致敬会,以表彰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贡献。
蒋介石的可爱之处:
1、蒋介石坚持了五十七年记日记的习惯。自1915年到1972年(也就是蒋介石去世前的第三年),蒋介石一直坚持写日记,很少间断。仅此一点也就可以说明蒋介石先生毅力是过人的!也许笔者孤陋寡闻,但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中能坚持五十多年写日记的人的确不多!
2、蒋介石几十年的照片中一贯坚持了军人的身姿。这一点笔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大家的认识都是比较一致的。很多曾经当过兵的朋友可能会有体会,一个人几十年在各种场合保持一种军姿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3、与宋美齡结婚后的蒋介石改变了年轻时好色的毛病!如果称年轻时的蒋介石为浮浪子弟,恐怕丝毫不为过。但1927年蒋介石结婚后一直身居高位,能做到痛改前非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4、蒋介石在长达五十七年的日记中笔迹始终保持笔笔不苟(杨天石评语)。写日记是一件很私人的活动,而能在如此长的时段内保持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可见其毅力之强!
5、蒋介石在生活习惯上一直坚持不抽烟、不喝酒,多次劝宋戒烟。在以烟为酷的社会实属不易。
不管怎样,感谢老天爷还是善待了很多为中华浴血战斗过的民族英雄。
美满婚姻天注定
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为什么能“好地互相弥补,并很好地共同走完漫长的48年婚姻生活道路“?
1。蒋坚信中国国民革命的动机不是阶级斗争的恨,而是求全民族独立的爱,这与基督教和中华传统相合,是两人一至的基础。 于国于家一样,都要以“爱”为出发点。
2。宋美龄的独立是很重要;蒋为了民族存亡能顶天立地,无疑赢得尊敬。(对刁蛮傲气的宋家大小姐,这当然是必须的)
3。国难当头,才有了患难和生死与共的机会。(这时无愧爱国爱家的血性男儿女杰)
4。双方都珍视感情,才能为对方着想。“能谦让、大度、温柔体贴。”
5。蒋军事上的失败反促成恬淡名利,相濡以沫的佳话。
所有种种有个人因素,也须历史的偶然机遇。
★宋美龄与蒋介石—— 一对恩爱夫妻
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婚姻,不能否认与彼此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无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还是有了很好的发展,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竟然能很好地互相弥补,并很好地共同走完漫长的48年婚姻生活道路。
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是有不少矛盾的。对于蒋介石,宋美龄可以说是独立的,毕竟,她有强大的家庭背景,手头的钱也不少,在美国读过书,英文更不用说了,又是才女,所以,一旦两人闹起别扭来,宋美龄要么索性往上海一躲,住在上海官邸,不去理会蒋介石,或者,飞到美国去住上一段时间。不过,吵架归吵架,两人毕竟还是夫妻,一般来说,蒋介石让步的时候多,有时甚至会低三下四给足宋美龄脸面,毕竟,宋美龄不在,他会增加许多的负担;虽然闹别扭后,最后投降的八成仍是蒋介石自己,但宋美龄也很能掌握分寸,一般不会给蒋介石制造麻烦,甚至不让蒋介石太过难堪,而且,一旦蒋介石有困难,她也会不计前嫌,回到丈夫身边帮忙。
蒋介石败到台湾后,已经不再能有太大的作为,加上蒋经国已经能做事,也会做事,蒋介石的负担已经少了不少,于是与宋美龄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多了,与宋美龄的感情就更浓了。据在蒋介石夫妇身边的工作人员多年观察,认为至少蒋介石对夫人是绝对真心真意的。孔宋两大家族在抗战胜利后,受到当时许多人士的指责,可是,宋美龄依旧是蒋介石除了蒋经国以外最倚重的亲人。台湾时期的宋美龄,昔日的风华不再,但蒋介石对她仍然是一如既往。
提起宋氏三姐妹,霭龄爱钱,庆龄爱国,美龄爱权。宋美龄确实爱权,但除了爱权之外,其实,宋美龄与蒋介石的感情还是挺深的,尤其是西安事变时的“美人救英雄”,一时便传为佳话。宋庆龄曾说:“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开始双方是出于政治目的和个人目的,也谈不上婚前是否有感情,两人婚后能谦让、大度、温柔体贴,尤其西安事变后,感情十分融洽和睦了。”抗战时期,宋美龄经常追随丈夫到各个战场上,亦步亦趋,甚至还亲自上前线劳军,并且,宋美龄还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丈夫的外交顾问,以自己西学的知识,完善丈夫的空军建设,并亲身到美国去争取援助。蒋介石去台湾后,1950年元月,正在美国的宋美龄离开平静繁华的纽约,回到丈夫身边。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失败命运无可挽回的楚霸王,看来美龄是要做他的虞姬了。50年代初,无疑是台湾局势最紧张,地位最模糊暧昧的一个阶段,但宋美龄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台湾,而且与蒋介石在台湾相守了25年。到了晚年,宋美龄本人无子嗣分心,要论对亲人的感情,当然首推蒋介石了,正是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从蒋介石的侍从们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退到台湾后,宋美龄对蒋介石来说,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其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每天下午约4点左右,必亲自送甜点及饮料至蒋介石书房;时间允许,下午5点左右,陪同蒋介石至台北近郊坐车散步;不宴客时,每晚8点左右,必陪伴蒋介石用餐;每周日必陪同蒋介石至官邸近旁凯歌教堂做礼拜;蒋介石生病之后,宋美龄摒弃一切的嗜好和交际,全心全意地为蒋介石的身体殚精竭虑,陪着夫君一起住院就医,长年如此,直至蒋介石以将近90的高龄去世。
附文:
①宋美龄是一个十足的夜猫子,又是一个标准的电影迷,看起电影来可以没天没日。宋美龄比较欣赏外国片子,她看电影时全神贯注,蒋介石对电影则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但对60年代流行的黄梅调电影兴趣很浓。夫妻两人对电影的吸引力也不一样。宋美龄是一定从头看到底,蒋介石则是以自己的作息为量看40分钟左右,看看时间快到9点了,便高声叫道:“好!停!”这时,电影暂时关闭,开灯,蒋介石向宋美龄道晚安,和随从一起上楼,等他们上了楼,宋美龄再继续看。看完电影,宋美龄再和其他人一起下象棋、聊天,要到1、2点才休息。
②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生活都相当有规律。蒋介石每天早晨6时整起床,做一个小时的体操,边做边唱“国歌”。到7时左右,开早饭的时间到,此时,宋美龄总是两眼惺松准时出现在饭厅里。她的习惯是每天夜里一二点才睡,先睡几个钟头,爬起来陪蒋介石吃早饭,吃完早饭,等到8点钟蒋介石上班,再回去补睡两三个钟头,这就是官邸里人所共知的“回笼觉”。蒋介石早饭一般吃些清粥小菜,为了补充营养,还要吃一个荷包蛋,宋美龄则是“洋式”,一般以牛奶、面包为早餐。中午12点,两人开始吃午饭。蒋介石吃米饭,再加几样可口的家乡菜,每个礼拜还要吃只炖母鸡。宋美龄则是以牛排、猪排为主食。在皮肤病发作期间,她只喝牛奶,外加鸡蛋。吃午饭时,是夫妻俩交流最多的时候,孙儿孙女及曾孙女是谈话的主要内容。
③蒋介石和宋美龄刚结婚的时候,没有多少共同的兴趣。结婚几十年后,两人终于培养了一些共同的爱好。国画就是其中之一。据一些行家评论,宋美龄的国画水平在中等偏上,尤其是画竹,有一定的水准。有时候,宋美龄作画,蒋介石就从办公室里走过来,站在一旁静静地看,宋美龄也不说话,两人在静谧的氛围里体味时光的流动。据说,每逢此时,警卫们除了绝对紧急的大事,一般不会进去破坏这温馨的情调。20世纪70年代后,蒋宋的感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蒋介石把大量的公务交给蒋经国去处理,从而有了不少的闲暇。在士林官邸宽阔的花园里,在花木掩映的山间小道上,人们经常看到蒋介石和宋美龄手挽着手,并肩漫步,低声絮语。
④宋美龄大事记精选
1897年于上海诞生,排行第4的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孩,父亲宋耀如是卫理公会传教士,早年曾参与革命,母亲倪桂珍出生于大夫家庭,受过中等教育;美龄上有姐姐霭龄、庆龄,兄子文、弟子良、子安。
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结婚,先循基督教仪式,在宋宅由余日章博士主持成婚,次日在上海大华饭店,由蔡元培证婚。
1937年蒋介石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聘请陈纳德将军整顿空军;与蒋介石同时膺选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1943年在美国国会的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开始“征服”美国之旅;3月,同罗斯福总统会晤,并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四月,到加拿大演讲;呼吁美国把对欧洲的考虑转向亚洲;五月回国,陪蒋介石参加四巨头会议为蒋介石担任翻译。
199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接受美国参院多数党领袖杜尔及参议员赛蒙分别代表共和党及民主党的邀请,出席美国国会为她举行的盛大致敬会,以表彰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美关系所做的贡献。
蒋介石的可爱之处:
1、蒋介石坚持了五十七年记日记的习惯。自1915年到1972年(也就是蒋介石去世前的第三年),蒋介石一直坚持写日记,很少间断。仅此一点也就可以说明蒋介石先生毅力是过人的!也许笔者孤陋寡闻,但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中能坚持五十多年写日记的人的确不多!
2、蒋介石几十年的照片中一贯坚持了军人的身姿。这一点笔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大家的认识都是比较一致的。很多曾经当过兵的朋友可能会有体会,一个人几十年在各种场合保持一种军姿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3、与宋美齡结婚后的蒋介石改变了年轻时好色的毛病!如果称年轻时的蒋介石为浮浪子弟,恐怕丝毫不为过。但1927年蒋介石结婚后一直身居高位,能做到痛改前非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4、蒋介石在长达五十七年的日记中笔迹始终保持笔笔不苟(杨天石评语)。写日记是一件很私人的活动,而能在如此长的时段内保持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可见其毅力之强!
5、蒋介石在生活习惯上一直坚持不抽烟、不喝酒,多次劝宋戒烟。在以烟为酷的社会实属不易。
不管怎样,感谢老天爷还是善待了很多为中华浴血战斗过的民族英雄。
要光明正大
1949年前, 宋庆龄刚直不阿的性格,国共两党皆知.
而后, 宋庆龄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说话少了,出门少了,写信也不敢往邮筒里放了,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婉约”了.文革十年尤甚.
江山易改,性格难移.一个人童年、少年时形成的东西是不好改的.但曾被人称作“雄狮”的前国母宋庆龄,1949年后,尤其是文革十年,变了,变的当面和私下里说话不一样了.
毛泽东曾说,要光明正大. 当面和私下里说话不一样的人, 光明正大吗?
1966年8月,宋庆龄写信给友人说:“你一定看到了所有关于这里发生变化的报道——一次社会主义文化革命运动正在进行,它将确保修正主义的魔影不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可能出现。”
1966年11月12日,宋庆龄在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时发表了讲话。
“今天,中国发生了多么伟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但胜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这些话里, 前国母宋庆龄是多么支持文革呀!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我住在醇亲王的王府里,……我确实在享受‘皇家的’待遇,尽管我并不快乐,因为有许多比我更有价值的人现在还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她把这些写信告诉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应该说信里没有什么,仅仅有一句: “我并不快乐”.但却嘱咐斯特朗看完信后立即销毁。斯特朗在回信中说,“我在收到你第二张便条的当天就亲自把你的第一封信撕成碎片,扔进下水道冲掉了……没有留下丝毫通信的痕迹……”
乖乖,一个共和国副主席写封信说了句实话,还得追补上便条,立即销毁.
这里,宋庆龄就没有光明正大.当面热烈拥护,私下里“我并不快乐”, 光明正大吗?
而“……我想,对那些无端污蔑,我只有闭上眼睛——外面那种敲锣打鼓的喧闹声已经够叫人心烦意乱的了。希望你离得远,听不到。”则更不光明正大了.经历过文革的人知道, “那种敲锣打鼓的喧闹声”指得是什么.
尽管宋庆龄也曾努力过,“……我担负了更多的对我并不适合的那种职责。时局发展得很快,……但我还是尽了最大努力紧跟,我不敢落在后面。” 但她还是跟不上毛泽东的步伐.
1966年国庆节,宋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一朋友后小声说:“你要是拿到什么红卫兵传单,给我看一看。我在收集这些传单,好了解形势的发展。我很纳闷。刘少奇在党内那么长时间了,他如果真是一个反党的内奸,怎么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怀疑过呢?”
一个“雄狮”般光明正大过的女人,到了文革十年,竟沦落到如此境地,想了解一个共和国主席的命运得自己偷偷收集红卫兵传单,有怀疑还得悄悄说.
一次,宋庆龄实在忍不住了,她光明正大的对江青说: “对红卫兵的行动应有所控制、不应伤害无辜。”但江青的脸立刻乌云密布,就像当年上海的“4.12”前夕.文革十年,江青的脸一沉下来,是相当可怕的.
时值1978年,宋庆龄在给美国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周恩来时说: “要不是江青这帮家伙进行破坏,不让他得到必要的药物治疗,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可能不会那么早去世。我知道你谨慎,所以把这情况告诉你。”
同年在另一封信里,她说:“……我的所有西式衣服都给我表弟的几个女儿了。在那个无耻婊子江青炮制的‘文化革命’期间,她们都被红卫兵从家里赶出来,所有衣物也都被抄走了。”
1978年,抓起江青己经3年了, 不谨慎的人,宋依然不敢同其讲实话.也许这一年的后期,宋看到了曙光,才在信里大胆地骂了一声——婊子. 宋庆龄这么骂人,也许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但有一点宋说的不对, 文化革命可不是江青炮制的, 一个婊子能炮制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应该说,宋女士骂江青骂的也太狠了!这不仅涉及江青本人,对毛泽东也很不客气了,江青是毛的什么人?你这不是把领袖也骂了吗?相比之下,人民群众骂江白骨精则好多了,毛泽东顶多唐僧被欺骗了.
实际上,骂什么都不好,某种角度讲,江青也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当然,以宋女士的修养也许是实在忍不住了.
纵观宋庆龄文革十年,少有的一两次露面时是满脸微笑.现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始知那哪是笑呀!但宋庆龄的一些做法“两面派”吗?
文革十年,揪出的反党、反毛泽东的人,几乎都少不了这一条罪责——“两面派”.为什么呢?为什么文革十年,为人没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也惊?
而后, 宋庆龄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说话少了,出门少了,写信也不敢往邮筒里放了,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婉约”了.文革十年尤甚.
江山易改,性格难移.一个人童年、少年时形成的东西是不好改的.但曾被人称作“雄狮”的前国母宋庆龄,1949年后,尤其是文革十年,变了,变的当面和私下里说话不一样了.
毛泽东曾说,要光明正大. 当面和私下里说话不一样的人, 光明正大吗?
1966年8月,宋庆龄写信给友人说:“你一定看到了所有关于这里发生变化的报道——一次社会主义文化革命运动正在进行,它将确保修正主义的魔影不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可能出现。”
1966年11月12日,宋庆龄在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时发表了讲话。
“今天,中国发生了多么伟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但胜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这些话里, 前国母宋庆龄是多么支持文革呀!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我住在醇亲王的王府里,……我确实在享受‘皇家的’待遇,尽管我并不快乐,因为有许多比我更有价值的人现在还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她把这些写信告诉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应该说信里没有什么,仅仅有一句: “我并不快乐”.但却嘱咐斯特朗看完信后立即销毁。斯特朗在回信中说,“我在收到你第二张便条的当天就亲自把你的第一封信撕成碎片,扔进下水道冲掉了……没有留下丝毫通信的痕迹……”
乖乖,一个共和国副主席写封信说了句实话,还得追补上便条,立即销毁.
这里,宋庆龄就没有光明正大.当面热烈拥护,私下里“我并不快乐”, 光明正大吗?
而“……我想,对那些无端污蔑,我只有闭上眼睛——外面那种敲锣打鼓的喧闹声已经够叫人心烦意乱的了。希望你离得远,听不到。”则更不光明正大了.经历过文革的人知道, “那种敲锣打鼓的喧闹声”指得是什么.
尽管宋庆龄也曾努力过,“……我担负了更多的对我并不适合的那种职责。时局发展得很快,……但我还是尽了最大努力紧跟,我不敢落在后面。” 但她还是跟不上毛泽东的步伐.
1966年国庆节,宋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一朋友后小声说:“你要是拿到什么红卫兵传单,给我看一看。我在收集这些传单,好了解形势的发展。我很纳闷。刘少奇在党内那么长时间了,他如果真是一个反党的内奸,怎么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怀疑过呢?”
一个“雄狮”般光明正大过的女人,到了文革十年,竟沦落到如此境地,想了解一个共和国主席的命运得自己偷偷收集红卫兵传单,有怀疑还得悄悄说.
一次,宋庆龄实在忍不住了,她光明正大的对江青说: “对红卫兵的行动应有所控制、不应伤害无辜。”但江青的脸立刻乌云密布,就像当年上海的“4.12”前夕.文革十年,江青的脸一沉下来,是相当可怕的.
时值1978年,宋庆龄在给美国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周恩来时说: “要不是江青这帮家伙进行破坏,不让他得到必要的药物治疗,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可能不会那么早去世。我知道你谨慎,所以把这情况告诉你。”
同年在另一封信里,她说:“……我的所有西式衣服都给我表弟的几个女儿了。在那个无耻婊子江青炮制的‘文化革命’期间,她们都被红卫兵从家里赶出来,所有衣物也都被抄走了。”
1978年,抓起江青己经3年了, 不谨慎的人,宋依然不敢同其讲实话.也许这一年的后期,宋看到了曙光,才在信里大胆地骂了一声——婊子. 宋庆龄这么骂人,也许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但有一点宋说的不对, 文化革命可不是江青炮制的, 一个婊子能炮制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应该说,宋女士骂江青骂的也太狠了!这不仅涉及江青本人,对毛泽东也很不客气了,江青是毛的什么人?你这不是把领袖也骂了吗?相比之下,人民群众骂江白骨精则好多了,毛泽东顶多唐僧被欺骗了.
实际上,骂什么都不好,某种角度讲,江青也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当然,以宋女士的修养也许是实在忍不住了.
纵观宋庆龄文革十年,少有的一两次露面时是满脸微笑.现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始知那哪是笑呀!但宋庆龄的一些做法“两面派”吗?
文革十年,揪出的反党、反毛泽东的人,几乎都少不了这一条罪责——“两面派”.为什么呢?为什么文革十年,为人没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也惊?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