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如何去爱?——爱和喜欢、性、责任等

如何去爱?——爱和喜欢、性、责任等



上一篇文章谈到,快乐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苦难,要快乐就要用爱溶解苦难。而如何去爱,却是看起来理所当然,做起来糟糕透顶的事情。大多数国人爱的能力都处于小学没毕业的水平,谈爱有些谈天书的感觉。

克里希那穆提说,把所有不是爱的成分祛除了,剩下的就是爱。平时我们谈的爱,其实是拥有、占有、享受、满足等等感受。爱到底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先区分一下于爱和与爱有关的概念吧。



爱和喜欢:爱是无限性喜欢是有限性

爱是没有边界的。它可以深入到任何一种深度,所以你所爱的人越对你越好,你的幸福感越强,因为你有意愿回报他。爱具有无限性的特征。

喜欢是有边界的。喜欢没有把心交给对方,对于他对你的好,你有一定的承受力,对方与你需要有个距离,超出这个距离,你就会觉得内心某个领域被冒犯了。喜欢具有有限性特征。

喜欢并不完全是爱的前奏。任何一对好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之间都会有喜欢的成分,有些喜欢永远都不能转换为爱。因为两人都能准确地把握交往的距离,不会侵犯到对方最隐秘的角落,所以相处也可以非常愉悦。由于性的因素起的作用很小,所以往往精神交流会非常深入,这是爱情不能比拟的。

没有受过爱的启蒙教育的人,往往区分不出爱和喜欢的区别。大多数的国人就是性冲动混合着喜欢,加上到年龄了,就结婚了。这样的婚姻质量可想而知。



爱和性:爱指向个体性指向抽象

爱情由性驱动,异性友谊间有性因素,这是没有疑问的。母子、父女、兄弟姐妹、同性间有没有性因素?弗洛伊德认为有,我的体验也倾向于有,但不会像他说的那么大。

爱情几乎完全是由性发动的,柏拉图所说的精神之恋在我看来是升华后的结果。爱情中的爱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在起作用。叔本华很强调这个本能,甚至于否定爱情中的自由意志,认为只是意欲操纵的结果。显然他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很多时候,性本能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分不清是爱,还是喜欢,还是只是性冲动而已。西蒙。波伏娃和伯特兰。罗素都谈到过,女权运动之前,欧洲妇女因为不懂爱,错把性冲动当作爱的例子。其实这种情况在我这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也是很严重的。“情盲”教育的结果是让年轻人走很多弯路。

只有对人性体察很深的人,才能分出三者之间细微的差别。 爱他,除了爱他的灵魂,还会爱他的身体。因为他的身体是“他”的,你才爱。而单纯的性冲动,他的身体没有个体意义,只因为他是异性。异性朋友间如果能很好地觉察这一点,那么性因素就会给友谊增添美妙的因素,比同性友谊更亲密更有吸引力,但绝不会燃烧起撩人的爱火。

莫罗亚总结的异性友谊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一方单恋,另一方容忍;爱情褪去的旧情人;老年异性,性冲动已经消退。他没有体验到确有十分纯粹、自然、清澈的男女友情。这对双方品质有极高的要求,必须有高尚的品格和高超的爱的能力。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知》里精辟地谈到性和爱的区别:“性是没有目的的,看不清人的面孔”。“爱——是个性的,个体的,朝向于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面孔”。“爱欲之爱植根于性中,没有它爱就不能存在。但它克服性,它带来其他因素,救赎性”。



爱和责任:失去自愿的责任会走向人性的反面

因为庸俗的性伦理的广泛渗透,导致爱情和责任被扭曲和对立。我很长一段时间对“责任”一词很反感,就是觉得责任是社会强加给人的,会摧残人的天性。伴侣之间明明没有爱情了,还要强行结合在一起,原因无他,责任而已。

实际上,爱和责任不可分割。爱其实是非常沉重的字眼。李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只爱那么多,不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比海深,我的爱情浅。”他讲的不是爱,是喜欢混合着性冲动。对爱的理解,他和他前妻胡茵梦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

大多数的所谓的爱情是负不起责任的,因为他们没有责任能力。爱人之间的忠贞完全是自愿的,因为爱对方,所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意愿,和他的心融为一颗心,而且愿意承担融合过程中的苦难。两颗心不停地碰撞、交融,外力无法将之分开。由于性的因素参与,可能偶尔会有风流韵事,但心却如磐石般岿然不动。

现实生活中的伴侣结合往往是因为激情加糊里糊涂,因为双方个性、志向、兴趣、修养不同,随着岁月的流逝,两颗心慢慢疏离,最后天各一方。如此这般,忠贞的责任便会演变成枷锁。

责任,如果失去了自愿的意义,就会走向人性的反面,助长压迫和虚伪。



爱和独立 爱是两颗心的辉映

把心交给对方,自己在哪里?在《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描写了一对少年恋人,他们对对方精神的依恋无法走出既定的圈子,形成病态。

心在交出去的同时,和另外一颗心交融,心是否会失去?爱情刹那间的感受便是自我的消失,这是爱情最动人心魄的地方。也许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不幸的是分裂成不同的性别,于是我们用一生去寻找合而为一的原初状态。而性给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动力。

两个人交融了,又分裂了,这是多么令人忧伤的一件事啊。古往今来的大贤大哲们都认为孤独是人的本质,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两个相爱的人,到头来终须一别。为这种忧伤,人类创造了无数的艺术品。

如果用心的映照来阐释爱的本质,可能会逃出孤独的怪圈。心有一种光芒,当你的光芒辉映出他的那部分光芒时,爱就会发生。心又有很多坑洞,你的光芒照不见,离你太远的人也照不见,只有离你最近的人会把这些坑洞照得清清楚楚。这些坑洞是隐伤,是你性格的缺陷,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强烈的耀眼的光芒会将你的隐伤剥开,然后你会鲜血淋漓地痛。

从这个角度来说,爱人最大的力量是促使自己内心完满,你的心自始至终都在那里,只不过他的光芒使你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存在。而我们往往会被能照耀隐伤的人吸引,也是潜意识在指引我们解决掉自身存在的问题。相爱的过程,就是两颗心互相辉映的状态。心灵,是非常神秘的领域,它自身运作的规律并不完全为人类所了解,爱,是我们深入了解内心最好的机缘。

人,一生都需要修行。而爱,是我们修行中最重要的内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