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

爱、快乐、痛苦断想

通常意义上,爱被理解为付出、得到,再付出,再得到。如果双方爱的程度相当,还好一点。如果爱得不平衡,就很容易纠缠于细节。今天我送了你一束玫瑰花,表明我爱你,为什么你答应送我巧克力的却忘了?他对我说了某某话,是不是意味着爱我?或者说意味着不爱我?他到底爱不爱我?爱得多深?殊不知,这种纠缠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很容易变成利益计较。“一个人永远无法确知另一个人如何看他,一旦要求确知,这种确定性的要求就是一个人遭受到的最残酷的折磨。”美国思想家阿兰。布鲁姆的这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是在写奥赛罗为什么会受伊阿古的怂恿,杀死苔丝德蒙娜。用来描述陷入爱中的人尤其是女人的心理也是很准确的。 老是猜疑到底谁爱得多,对谁更不公平,这样的爱怎能快乐?因为在猜疑以及猜疑引发的妒忌中,负面情绪会大量积累,而且两个人会互相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种痛苦就是失去的痛苦。爱人不爱我了,走了,通常人都会感到心被掏空了的痛楚。这是大多数人的体验,失恋但仍然能保持快乐的人非常少见。失去会痛苦,因为我们想得到,我们设想拥有的东西是固定不变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和愉悦的体验,我们对其永恒的渴望就越强烈。一旦永恒不再,那就天崩地裂。女人用生命去爱,所以痛得越深。

这似乎是人之常情,就跟人天生地需要寻找另一半结合一样。但是一个内心完满自足的人是可以没有爱情的,比如克里希那穆提等宗教大师,并不需要通过爱一个女性来感受到爱。后者是我们平常人的做法。爱是非常抽象难以形容的,我们通过爱一个具体的人来体验爱,但我们把爱和爱的对象固化在一起。当你爱TA的时候,你感到了和世界的联结,而当TA离开的时候,你觉得被整个世界抛弃了,因为你失去了这个联结。孤立的自我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为人本质上是一种心灵动物,他的心智和世界已然分离。而动物和婴儿和世界浑然一体,感受不到分离,所以他们自足而愉快。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极为痛苦的领悟。我们感到痛苦得活不下去的时候,是把爱和爱的对象混同为一起了,以为失去了爱的对象,连爱都失去了。路易斯在《四种爱》中提出的圣爱,我认为指的就是这个联结,它直指生命的本源。而爱情让两个相爱的人融为一体,极容易感受到生命的本源,然而爱情的个体性又注定了这个联结随时都可能失去。爱情是易碎多变的,唯有圣爱永恒不变。这里的圣爱并非仅指上帝之爱,它的外化形式有很多种。对他人真心地关怀;从事各种创造活动,包括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宇宙和自然界的奥秘,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等等。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投入。一个全身心投入生命的人,他回归到本体,达到无我的状态,体会到的是宁静、喜悦,此时孤独和痛苦是没有容身之地的。

通常爱得越深,爱和爱的对象结合得就越紧。如果能够察觉这其中的不同,即使是失去了单个人的爱,也不会感到失去了对整个宇宙的爱;即使是刹那间痛断肝肠,几无活下去的勇气,也会很快超越痛苦。爱情中的痛苦是用来超越的,而不是简单地将其遗忘。痛苦被超越后,我们就会慢慢获得快乐的能力。所以要感谢痛苦,要感谢那些带给我们痛苦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的品质得以提升,朝幸福又迈进了一步。

肖邦对乔治。桑,勃拉姆斯对克拉拉。舒曼,金岳霖对林徽因,不能相守爱却持续了一生,我一直很难理解。后来意识到,这种对单个对象的爱一定是要超越的,成为圣爱,否则按常人的爱情模式是不可能做到的。

爱情,完全可以不痛苦,完全可以快乐。因为爱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仰。

没有评论: